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世纪工程
——三板溪水电站建设奇迹礼赞(上)
□文/图 陆景川
随着新中国70华诞的临近,一个落地于苗岭高原清水江畔绵延了50多年的世纪工程的伟岸形象,正风华雄奇地向我们走来。它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它以国家的符号昭示,在它的身上流逝的是时间,保存的是历史,承载的是文化,耸立的是丰碑。它就是创建了多项国家奇迹的三板溪水电站。
三板溪水电站是国家“十五”重点能源建设项目,是沅水干流上唯一具有多年调节功能的龙头水电站,也是“十五”期间国家实现“西电东送”的理想中继站。对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来说,它当之无愧是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最大重点工程,工程动态总投资达61.15亿元。历史证明,建设三板溪水电站是转变黔东南州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此,省政府曾有这样的评价:三板溪水电站的成功建设,是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跨区域战略的一次成功合作的范例,它掀开了开发利用清水江水能资源的崭新一页,为黔东南乃至贵州的改革开放谱写了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新篇章,将永远载入黔东南及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史册。
一、它是绵延半个世纪创建了中外奇迹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清水江是贵州东南部苗侗各族人们的母亲河。它发源于黔南州都匀市斗蓬山,流经都匀、麻江、凯里、台江、剑河、锦屏、天柱等两州7县市,其流域面积涉及福泉、丹寨、雷山、三穗、黄平、黎平6县市,全长484公里,落差812米,有重安江、巴拉河、南哨河、乌下江、小江、亮江等主要支流注入,流域面积17690平方公里,年产水量124亿立方米,理论水能蕴藏量106万千瓦,包括支流共126万千瓦。清水江自古为湘黔交流纽带,是贵州境内干流全程通航的唯一河道。它自都匀下来,一路挺进苗岭侗区,气势奔腾,千回百转,一泻千里,最后汇入洞庭湖直注长江。在这千里江域,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森林覆盖率达63%以上,森林总面积近1千万亩,重点分布在锦屏、黎平、天柱、剑河、雷山、台江、三穗一带,主要树种为杉树、松树,其它如水杉、银杉、马尾松、香樟、楠木、梓木、柏杨等随处可见,尤其是那优质杉木“十八杉”“十年杉”“八年杉”驰名全国,历史上被誉为“皇木”。
如此多娇的自然生态,丰沛不竭的水能资源,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清水江就引起国家水利部门的重视。
1953年,贵州省水利局勘查清水江干流。1955年,水电部武汉水力发电设计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前身)在对清水江干流查勘的基础上,编制了《贵州清水江勘查报告》。此后,许多志士仁人继续为它的勘查、设计、开发,筚路蓝缕,呕心沥血。
1980年2月,电力工业部水利发电总局下达1980年水电规划勘测设计任务时,要求中南勘测设计院对清水江规划进行复核。为了充分利用清水江水力资源,促进西南及贵州经济发展,并尽可能为沅水干流五强溪等水电站提供较大而可靠的补偿库容,中南勘测设计院确定本次规划将以台江县的施洞口至锦屏县的三板溪段为重点,着重研究河段原规划分中都和三板溪两级开发方案改为三板溪一级开发的可能性。
1982年,三板溪水电站被中南勘测设计院纳入规划项目,随后对其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流域经济社会情况等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总结、参考、比较以往历次考察规划的意见后,1986年该院编制了《清水江河流规划报告》。报告结论是:清水江的开发任务应以发电为主,结合航运兼顾其他。梯级方案选择:“革东510+三板溪475+卦治325+远口300+白市270+托口245。”
1987年秋,时任国家水利水电规划院院长朱尔明,在中南院领导和专家的陪同下,在清水江上自剑河、下至锦屏流域区进行沿江考察,对三板溪电站库区水位高程、坝址、坝高等作实地调研。
1989年3月,贵州省计委在黔东南州主持召开有省州有关领导和专家、中南勘测设计院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参加的会议,审查通过《清水江河流规划报告》,同意三板溪水电站水库正常蓄水位确定为475米。至此,在清水江上布置建设三板溪大型水电站和六个梯级开发的规划布局业已形成。
1991年7月13日,讨论龙滩电站集资问题和洪家渡、三板溪、东风等电站建设有关问题会议在贵阳召开,会议形成了《关于龙滩、洪家渡、三板溪、东风等电站建设有关问题会谈纪要》。
1993年5月18至23日,由时任国家水利水电规划院院长朱尔明任组长,省计委总工程师扈伦任副组长,黔、湘两省省地(州)县的领导专家108人参加,在锦屏县城三江镇(县治三江镇因清水江、小江、亮江三江会合而得名)召开了由中南院提供的《清水江三板溪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会。《报告》指出:“三板溪水电站主要特点有五个,一是以发电为主的综合效益显著;二是区域构造稳定,具备建高坝工程的地质条件较好;三是水库淹没损失相对较少;四是建设条件优越;五是技术经济指标好,且是西电东送的中继站。”7月12日,国家电力部、工业部以电办[1993]190号文件批复了《清水江三板溪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
1996年1月31日,由贵州省计划委员会、湖南省计划委员会联合行文,向国家计划委员会报送《关于编制和呈报三板溪水电站项目建议书的函》,函中明确:经贵州、湖南两省计委研究同意,湖南五凌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担任三板溪水电站开发的项目法人。
199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犹如和煦温暖的春风,吹拂着贵州的山水大地,为三板溪水电站项目的迅速孵化催生问世创造了条件。
2000年1月11日,为加紧做好三板溪水电站列入国家“十五”计划重点开工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沅水三板溪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人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时任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等领导和水电专家40多人出席。
2001年2月17至18日,来自北京、华东、华中、西南的水电专家50余人深入剑河、锦屏沿江对三板溪电站库区、坝址、移民搬迁等进行再度考察,23日全体考察人员在长沙对三板溪水电站项目进行了全面评估论证并获通过。3月5日,新华社发布消息:“十五期间,我国将开工建设三板溪等一批大型水电站和坑口电站。”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第七章第三节提出:进一步调整电源结构,充分利用现有发电能力,积极发展水电、坑口大机组火电,压缩小火电,适度发展核电,鼓励热电联产和综合利用发电。开工建设龙滩、小湾、水布垭、构皮滩、三板溪、公伯峡、瀑布沟等大型水电站,抓紧长江上游溪洛渡或向家坝水电站开发的前期论证工作。8月13日,国家计委基础[2001]1520号文正式批准三板溪水电站立项。11月15日13点56分,在锦屏县平略镇八洋村打响了三板溪水电站建设进场公路第一炮,拉开了水电站建设的宏伟序幕。
2002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关于审批沅水三板溪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至此,三板溪水电站项目的所有论证、批准程序全部完成,项目立地,尘埃落定。
随着建设的突飞猛进,历经5年的艰苦奋战,至2006年7月18日,三板溪水电站首台机组正式发电,12月四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后经2年多的试调运行,于2009年4月全部工程通过竣工安全鉴定。
自此,在美丽丰饶的清水江畔,建成了气势恢宏的三板溪水电站,巍然耸立了壮观的高达185.5米的大坝。这在当时是同类坝种高度中,为国内排名第二、世界排名第三的世纪大坝(其时湖北清江水布亚电站坝高232米,排名第一;墨西哥阿瓜米尔帕电站坝高187米,排名第二)。而且大坝底部宽498米,顶部宽10米,长度423米,大坝顶部两边还设有人行道和水泥围栏,坝顶可供两部车子相互穿行。在大坝右岸的鸡冠山体内,深藏着装机100万千瓦,年发电量24.28亿千瓦时的发电机厂房,从坝顶右端可直接乘电梯深入到200米以下的山体厂房内,仿佛进入一个神奇宏大的地下迷宫。
三板溪水电站的胜利建成,实现了贵州东部电网和湖南西部并网,使贵州电力和沅水电力安全稳定送入华中电网,圆满实现了国家“西电东送”的战略目标。
回望历史,三板溪水电站从1953年首次勘查起,历经之后的勘测调研、精心设计、反复论证、申报立项到国家最后批准直至建设成功与通过安全鉴定,其间漫漫之路长达半个世纪,可谓勘测调研了30年,立项论证达20年,而施工建设仅用了5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记载了黔东南州县两级、黔湘两省、国家部委乃至国务院高层对这一重大建设项目的权衡比较与决策施行,体现了自力更生、科学论证、民主决策、自主创新、以民为本、生态优先、和谐发展的科学理念。特别是滚动开发,又是这一工程的绝唱之笔,具有开拓创新的时代意义。所谓滚动开发,就是先建成一个电站投入使用,再用这个电站赚得的钱去建另外的电站。在中国,河流滚动开发这一奇迹,是从三板溪水电站肇始的。之后逐步普及到四川、云南及全国。对于三板溪水电站首先搞滚动开发建设,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是予以热情支持和充分肯定的。
同时,三板溪水电站工程还取得了不少技术创新。首先是超硬岩着板的首次使用。三板溪水电站主坝是当时国内第二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筑坝材料属于超硬岩,为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这个技术的应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其次是大跨度、大尺寸、大挖空率的地下洞室群构成的地下厂房的建成。这一工程难度极大,共有90多个单元工程,其中80个被认定为优良工程。该工程共挖运出的200多万立方土石,如按立方直线排列,可从贵阳排到北京,无比壮观。2003年8月30日,三板溪水电站导流洞工程一次性通过专家组验收,比合同工期提前1个月具备过水条件。为此,全国大坝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谭靖夷先生曾热情赞誉说:“全国目前同规模的导流洞工程中,二滩电站最好,属于全国第一,但那是由外国人来管理施工的。国内已完工程中,三板溪导流洞施工速度、工程安全质量等各方面都是最好的,这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施工的,值得自豪啊!”
这些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优质工程,谱写了一曲中国人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科学创新的时代凯歌。
二、它为建设者、奉献者树立了可歌可泣的时代丰碑
如此恢弘壮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世纪工程,无愧于是一首可歌可泣的时代赞歌,更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据统计,在三板溪水电站建设的各个阶段,进入施工区和淹没安置区进行规划设计、考察指导和调查研究的有关国家部委及省州县各级领导与国土、林业、交通、城建、地质、测绘等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共达7600多人次,其中五凌公司和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就有700多名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长期坚持在坝区和库区进行野外勘测、组织施工及实施综合监理等工作,共完成标绘1:2000地形地类详图441张,埋设水位控制线界桩1130多个,设置标署记注点940多个,地质钻探、物理勘探、城镇规划和公路桥梁及移民安置点等各种测设点线1600余处,还动用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高科技手段进入库区实地作业。
为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五凌公司还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成立了以国内水利水电著名院士、教授为成员的专家委员会,定期对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咨询和把关。同时还充分利用五凌公司博士后流动站的技术资源,确定了硬岩筑坝等几个国内外尚无成熟经验可借鉴的技术难题为博士后研究课题,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可行的服务。
一生以水电为业的水电职工们,为了高效率、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富有时代挑战性的建设工程,他们在工作中没有节假双休,春节元旦也在地下开挖坝洞中度过,每天工作达12个小时甚至还延时,可也没增加一分钱,没发放一份奖金,但大家没有怨言,也没有一个人请事假探亲假,而且还有五对新人在简陋的工棚里完成了水电人特有的“战地婚礼”。请听一位水电工人的感言:“我家也是水电世家,爱家而不能回家,长年不见家人,这是我们这个行业经常担待的。我们水电人在工地上结婚,在洞下过节,一辈子与大山为伍,这都是家常便饭的事。军人有转业和带家属驻军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干上了水电这一行,就要有长期离妻别子的决心。我已挖过4个三板溪这样的地下厂房,还未结婚就患上了关节炎,但我爱水电事业,再苦再累也愿干下去……”这可能不是豪言壮语,仅仅是水电人家国情怀的倾诉。但是,正是他们的精神脊梁,挺起了三板溪水电站的世纪大坝,托起了清水江畔水电的璀璨明珠。
在当代社会,水库移民工作被喻为世界性的难题。常言道:“故土难离”。而在黔东南少数民族的观念中,更是“病死不离床,饿死不离乡”。对于移民们来说,家乡的山林、水土、田园、老屋和祖坟,就是他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故土乡愁、精神家园。在他们的灵魂深处,“龙脉、祖坟、香炉”等,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崇拜物。因此,三板溪的移民搬迁就成了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成了电站建设成败的关键,同时还直接关系到整个库区的稳定与和谐。
为此,移民工作队经常深入移民家中作耐心细致的工作。他们把百姓当父母,把移民当亲人,和移民交朋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讲大局和政策,又入乡随俗尊重民情,更把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搬迁工作,队员们不辞辛苦,不分节假日、不分昼夜地几十次往返于县、乡、村之间,多方协调,帮助移民写申请报告,请人丈量房屋土地,为移民办理迁移、住房等繁杂手续,千方百计保证移民安置质量……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干部与移民的关系融洽了,移民工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的移民甚至拿出一两千块钱来酬谢工作队的干部。干部们也为之动容:“常言道,公生明,廉生威啊,这是我们工作队应该做的事,你们要感谢就感谢党和政府吧。这些钱我们不能要!”移民们很感动,便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发扬“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精神,主动支持移民工作。于是移民搬迁悲壮感人的场面出现了——
那一天,锦屏八洋村移民杨万标亲手拆除了自己多年含辛茹苦盖起的老屋,砍下自留地里还挂着累累果实的树子。随后,轰鸣的挖土机在他家的老宅地基里铲出了三板溪水电工程的第一铲土。杨万标坚毅地把三板溪水电站移民搬迁第一户的历史责任扛在了肩上。在全村20多人的帮助下,他把家搬到了临时租用的周转房。接着,施工区69户359位移民陆续进行了大搬迁。在迁徙的路上,移民们扶老携幼,背着铺盖,提着家当,推着板车,一步一回头,与祖宗留下的老土地依依惜别……
启蒙镇八里村70岁的移民杨再化,种了300多株柑桔,政府动员他家外迁,老伴舍不得家园,他就掏心窝、诉衷肠地劝慰说:“哪方水土不养人?为三板溪作贡献,再苦再累也值得!”质朴的话语,毅然的态度,彰显了老百姓豁达厚道的情怀。
黎平是革命老区,德凤、敖市、罗里等乡镇都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这里成百上千的移民以红军长征转折迁徙北上抗日的民族大义为榜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配合,愉快搬迁。从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革命老区人民深受红色文化的洗礼熏陶及影响深远。
搬得出是基础,住得下能发展是关键。在移民接收地,当地的干部和群众,也衷心响应国家号召,宁可牺牲自己的局部利益,也要把土地和水田让出来,分给移民兄弟们建房、耕种,一切都像迎接自己的亲人一样,义薄云天,感天动地。他们的壮举,生动体现了团结互助、舍己为人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牺牲精神。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