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2604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8-20

包容创业环境亟待社会共建

□何翠云

  随着大学毕业季到来,社会就业压力加大。较之往年大学生创业话题火热的情形,今年大学生创业话题遇冷;相反,创业失败的话题不断升温,关于谨慎创业的忠告也不绝于耳。

  创业话题遇冷,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创业失败率高。目前,针对创业失败率的统计有不同版本,有统计数据表明,创业失败率高达95%;也有统计数据显示,创业失败率超过70%。关于创业失败的报道常有耳闻,如创业失败欠下巨额债务、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等;更让人揪心的是,有创业失败者选择自杀,如创业明星茅侃侃自杀事件,可谓击痛了整个社会的神经。

  既然是创业,必然有成有败。据统计,以5年时间内倒闭的标准计算,世界著名创业天堂美国硅谷的创业公司的失败率远高于全美平均水平——全美约为50%,硅谷则高达75%。在硅谷,即便一些明星创业企业也可能失败,如已获2亿美元融资的机器人公司Anki突然死亡,原因是资金不足以支撑发展。

  创业失败率高,无疑是一个全球性话题。事实上,金字塔尖的成功者总是少数。近几年国家提出“双创”,不少年轻人都投身到创新创业的社会潮流中。根据《全球创业观察2017/2018中国报告》,中国创业者最为活跃的群体是25-34岁的青年,占创业者总数的30%;18-34岁的群体,约占创业者总数的一半。不难理解,中国近两年的创业人数一半是年轻人,那么创业失败的大多数人,大约也就是这群年轻人了。

  近期,关注创业失败人群的呼声越来越高。比如,一些人创业失败后欠了债务,并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财产被冻结、被限制乘高铁及飞机、没办法自救、缺少社会支持与援助。如何给创业失败者、尤其是创业失败的年轻人留存一些空间,让他们也有还清债务并东山再起的机会?

  在失信被执行人中,应区别对待从市场竞争中退出的创业失败人群——他们与恶意失信是有本质区别的。创业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极易遭遇资金链危机,因融资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高,一旦遇到经济纠纷案件,企业就很容易被查封,账户也可能被完全冻结,以至于失去自我营救的机会与时间。如何给创业企业留下还清债务的自救空间,而非直接“判了死刑”,这是一个应引起重视的课题。

  对于一般的创业失败者,社会舆论也应是理解、包容的。如果缺乏包容创业失败的舆论环境,那么年轻人的创业热情必然会受到影响。

  来自《全球创业观察2017/2018中国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创业者对创业失败的恐惧比例有所上升,从2002年的25%升至2017年的41%;同时,他们认为自己具备创业能力的比例有所下降,从2002年的37%降至2017年的28%。分析发现,随着创业人群不断增长,创业者更趋理性也是一种必然。不过,中国社会文化一向是“成王败寇”,包容创业失败的舆论环境亟待建立。

  包容的创业环境,急需整个社会共建。一方面,从舆论、文化习惯上对创业失败的包容度尚需提高;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应真正善待创业失败者。事实上,创业失败的经历正是对一个企业家的磨炼。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创业失败人群拥有宝贵的经验,这也是助推他们东山再起的基础、经济社会不断创新及充满活力的根本。

  当然,包容的创业环境离不开风投行业。建立包容的创业环境,激发并保护年轻人的创业热情,不断促进社会创新创业,对改善当前就业并增进实体经济发展活力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包容创业环境的形成需社会携手发力,建立更为包容的创业环境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