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企业征信成吸金“胜负手”
□本报记者 李 丽
征信作为有效配置金融资源的“信号灯”,是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的有效途径、助力小微及民企融资的市场手段。
多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有效发挥征信服务在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上的积极作用,着力培育中小微企业诚信意识,通过“企业立信、政府促信、机构采信、银行用信、社会重信”的多方发力,帮助小微、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贵州省的具体实践中,企业信用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依法纳税变信用为金
贵州省税务局通过与建设银行贵州省分行、贵阳银行、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等金融机构签订小微企业“银税互动合作框架协议”,推出“税易货”“税源e贷”“税银通”等金融产品服务,将企业纳税信用、涉税数据等信息与金融服务挂钩,以税授信、以信贷款、以贷扶企,有效缓解小微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短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银税互动”金融产品服务优先为纳税信用评价在B级以上,企业经营管理规范,企业征信无不良记录,无涉诉风险的诚信纳税客户,提供200万元以内的无抵押贷款,且申请获得贷款时间大大缩减。贵州省通过银税互动服务,13283户中小企业凭借纳税信用获批贷款241.12亿元。
“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就拿到了150万元的‘税源e货’贷款。”遵义市某商贸公司负责人何某脸上满满的都是笑容。该公司以家电经营为主,由于市场不景气,公司流动资金越来越紧张。2018年3月初,公司正与广东省一家家电公司洽谈合作业务,因资金缺口问题,项目迟迟拿不下来。一筹莫展之际,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汇川区国税局。随后,该公司凭借2016、2017年的纳税信用等级都为B级的良好信用顺利拿到了贵阳银行的150万元贷款。
贵阳银行“税源e贷”利用大数据风控+互联网技术,打造线上贷款流程,实现小微企业贷款随时贷、实时贷。小微企业客户通过贵阳银行手机银行APP发起贷款申请,贵阳银行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收集税务、工商、法院、公安、征信及行内信息等数据,还原小微企业客户信用水平、行为特征,对小微企业进行风险画像。将小微企业客户行为数据、生产经营数据及大数据模型应用结合起来,利用大数据信贷风控技术,建立评分模型,采用人工+系统评分相结合的组合决策审批模式,实现信贷业务线上自动化、批量化审批,客户通过贵阳银行手机银行APP实时掌握贷款进度,并可进行贷款支用、还款等线上操作。
相比传统的信贷业务,税源e贷改变了银行机构办理传统贫款的繁杂流程,省去了小微企业线下准备大量纸质信贷资料的麻烦,改变了客户多次往返银行、长时间等待货款审批结果的状态,突显了自动化、动态化等特点,依靠大数据风控技术和强有力的系统支持,实现了在线申请、审核、放款等流程的线上操作,业务办理快速、便捷,客户足不出户即可实现货款申请自助办理,真正做到货款不求人。客户成功发起贷款中请后,最快可当天获得贷款资金,真正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守信创业博得金融青睐
水城县坪寨乡坪寨村返乡农民工冯某,2013年回乡创业,现经营400亩猕猴桃基地,已经挂果的有300亩,每亩产量在1000斤以上,年销售收入约150万元,已带动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36人脱贫增收。
冯某的创业成功与他本人的诚实守信品质及当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息息相关。坪寨乡地处偏远山区,靠近云南边界,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利,村里有劳动能力的青年大部分外出到云南省曲靖、宝成等地务工,从事废品收购、酒店服务、矿山务工、养猪等工作。2002年冯某随其他老乡到云南省打工,在从事废品收购的过程中,慢慢有了自己的废品打包设备和稳定的上下游客户链条,生意越做越大,回乡盖起了洋楼,城里也买了房,但是冯某心里想的始终是如何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2013年冯某回乡创业,投资猕猴桃产业。
2016年后,冯某的猕猴桃基地基本建成,但前期基地建设已花光了创业人员的全部积蓄,缺少周转资金,流转土地费用、工人工资等不能按时支付,导致项目运作困难。于是冯某向水城联社玉舍信用社寻求金融支持,通过建档评级、授信,向冯某个人发放了50万元农户贷款,但仍不够解决问题,经过评定,水城联社确定冯某为“优质守信客户”,加大对其支持力度,给冯某所在水城县林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115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猕猴桃基地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目前,附近村民有近500人次在基地务工,通过务工、土地流转等形式,当地农户和贫困户增收70万元以上。据悉,未来三年,冯某计划再流转土地400亩左右种植猕猴桃,通过农户以土地入股和务工等方式,再带动周边1000户农户发展,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130万元左右。
绿色信贷守护青山绿水
铜仁市松桃县素有“锰都”之称,随着锰工业的发展,锰矿的开采和加工曾一度严重污染当地环境,为落实相关治理意见,人民银行铜仁市中心支行积极与当地掌握企业信息的工商、税务、环保、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与当地环保局、法院等单位签订了信用信息采集协议,重点将锰企业的环保信息、拖欠职工工资、诉讼等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督促金融机构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限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充分发挥征信系统在企业环保生产经营方面的正向激励作用。
松桃J锰业公司“硬化不达标导致生产废水浸漏造成污染”的信息被征信系统记录后,各家金融机构均对其实行禁贷政策,该公司始终未得到任何形式的授信。J锰业“新建项目配套环保设施不符合统一标准”的信息载入征信系统后,其授信额度由2500万元被压缩至10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因环保不达标问题被征信系统记录后,5家电解锰企业申请贷款未批准,有3家电解锰企业授信规模由2500万元被压缩到1000万元。
同时,对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以及环保技术较为领先的企业提出的资金需求,通过行长座谈会和信贷形势分析会等平台,协调和引导金融机构给予简化审批环节、贷款利息下浮等政策支持,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2008年,S锰业由于征信系统记录良好,获得了1.5亿元的贷款支持,生产规模由年产3万吨扩大到6万吨;2010年,H锰业“生产污水实现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循环使用”的信息被征信记录后,获得了该县农信社下浮10%贷款利率的信贷政策。R锰业在贷款2000万元的基础上,再次向银行申请追加3000万元贷款用于技术改造升级,Q锰业向银行申请1000万元贷款用于技术升级,使得锰业单位用电量下降明显,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末,锰都辖内各金融机构对无环保违法记录的锰企业贷款余额达10200万元,锰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由原来的65.5%提高至100%,该县水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锰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锰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益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