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94期 本期2595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8-02

走进孙奇逢纪念馆

□张冬娈

  以明代学者身份从祀孔庙的乡贤孙奇逢,集程朱陆王理学之大成,创立了夏峰学派。作为北学的领军人物,他曾对北学编的系统梳理做出了卓越贡献。以南北学派而论,与江南的黄宗羲并称;以教育教学成就论,与“南方孔子”王阳明”分庭抗礼,素有“北方孔子”之美誉;以拒绝朝廷征召而论,与余姚的朱之瑜,皆有征君之称。以学术成就而论,与黄宗羲、李顒并称“明清三大儒”。作为容城三贤之一,孙奇逢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为故里容城增色不少。所以一直想找个机会,去他的故里北城村转一转。

  2015年4月10日,听闻孙奇逢纪念馆开馆了,我振奋不已,开始心心念念想去纪念馆,一睹乡贤孙奇逢塑像的真容。

  四月底的一天早上,我边吃早饭边跟爱人说:今天正好周末,我想去孙奇逢纪念馆里看看,爱人看我一本正经的样子,反问道:“你认识村支书吗?”我摇摇头。

  “那你去了不是只有撞锁的份儿吗?”一听这话,去孙奇逢纪念馆的念头刚刚还像一朵旺盛的小火苗,瞬间“哐”的一下,就被他这盆冷水浇得连一丝火星都不剩了。

  从2016年冬始,我曾三下江南,两上龙泉山,一见到王阳明讲学处的“中天阁”,就想起乡贤孙奇逢的纪念馆,希望它平日也能向世人开放。去年从黄山回到余姚,又在好友的陪同下去了王阳明故居,看到故居外面王阳明的塑像,不禁又想起孙奇逢纪念馆来,不知道孙奇逢的塑像是立在门外的小广场内,还是安静地立在纪念馆的里面,多想能有一次机会,走进去,就像走进王阳明故居一样,把里面与先贤有关的内容尽收眼底,实地感受历史气息啊。可是我一直期盼了好几年,那孙奇逢纪念馆的大门,都依然紧闭,拒绝我这颗瞻仰先贤的虔诚而又迫切的心!

  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进到纪念馆里面观瞻学习呢?我只能自问,却不能自答。

  都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心心念念想了四年的孙奇逢纪念馆之行,终于在2019年7月7日到来了。

  伴着清凉的风,我们作协一行十余人,骑着自行车,于上午九点半,来到孙奇逢纪念馆门前。

  拿钥匙的人尚未到来,两扇木门,油漆明亮,色泽鲜艳,用手轻触,有点微微的黏,仿佛新油不久。门楣上是中国书协副主席旭宇题写的“孙奇逢纪念馆”之牌匾。字体古雅朴拙,细细欣赏,似有一股书卷之气扑面而来。题名下面,是一对六棱形的原木户对。在古代,这户对是极有讲究的。如果是六品到七品官,可以有两对户对,如果是一品到五品官,可以有三对户对。而没有做过官的大户人家,则可以有一对户对。大儒孙奇逢缕召不仕,从未做过官,门楣之上有一对户对正合适。另外,还有一种讲究,有户对的门前,必须有门当。目光下行,果然看到门前左右各有一尊鼓形雕花门当(也叫抱石鼓),看上去精致又美观。古代婚姻除了需要媒妁之言,还需要门当户对。因为门当和户对象征着户主的权势和地位。往门前一站,不遮不掩,一目了然。

  门前没有小广场,也没有孙奇逢塑像。只有一块三角形开阔地。人们正议论着门前两侧抱石鼓的功用之时,拿钥匙的老者过来给我们开了门。

  走进门内,一眼就看到,孙奇逢手捧书卷,凝视前方的汉白玉雕像,目光里满是忧思与悲悯。雕像背后是主体建筑孝友堂,门楣之上悬挂之牌匾出自其十三世裔孙孙居超先生手笔,字体苍劲有力,颇具筋骨。堂内正中间是画像。画像两侧有一副对联,上书:孔孟有真传千里促游立深雪,程朱得正印百年崇祀仰高风。此联确切地评价了乡贤孙奇逢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对联两侧,挂有18块展板,详述了孙奇逢庐墓待孝、拒绝出仕、著书立说的传奇人生。

  院落东面是东厢房三间,门楣之上有“躬行实践”的牌匾。孙奇逢崇尚实践,而不是纸上空谈,讲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宋代陆放翁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异曲同工。院落西面并无西厢房,而是经由一个角门通往后面的征君文化园。目之所及,无论正房、厢房还是院落,都没有多余之物充填,略显空旷,就像文末的省略号,留给观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

  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虽然没有想象中的规制,但也没有生出失望来。这种简朴的风格,既与征君淡泊名利的品格相符,又与当下的极简主义风尚暗合。也是一个人的思想品格与思想境界达到一定高度后的自然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