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595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8-02

海通和尚:为开凿乐山大佛自剜双目

□文/图 高勇

  海通和尚,唐代贵州人,出生地和生卒时间不详。在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市)凌云山上修行时,在岷江南岸的崖壁上开凿弥勒大佛像,以安澜镇涛,护佑苍生。海通圆寂后,后人继续开凿,历经九十年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已有了相当的受众。唐高祖、太宗、高宗时期,在儒道佛三家中首推道教,佛教受到冷落。晚年的唐高宗身体不好,经常头痛,已经到了无法处理政务的程度,武皇后得以走上前台,操持国家大事。在整死弄废自己的四个儿子后,登基对于武则天来说已是胜券在握,只是有个坎始终没能迈过,那就是称帝的依据,而且还是女皇帝,更得找足依据。书里找不到(此前就没有女皇帝),自己去编?那也得有人信啊!这依据把武后折磨得够呛。

  佛教的逆袭反转得益于武则天,是佛教帮助武则天打通了登基路上的最后一公里。689年,也就是武则天革李唐王朝的命的前一年,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向主子敬献了一部《大云经》。书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佛对净光天女说:“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统领处四分之一。汝于尔时实为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谁,看到这句话,自然会在净光天女和武则天两者之间画上等号。史书说这本《大云经》是薛怀义与法明和尚一伙伪造的,《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外戚》记载: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旧唐书·本纪第六 则天皇后》也有类似记载: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当然了,也有人说是很早就流传下来的,《大云经》后来倒是作为正统的佛教经典一直保存在佛藏里。

  有了依据,接下来就得宣传造势,让普天下的人都知道。《大云经》被颁发给了各寺庙,众高僧登台演讲,核心内容自然就是武后虽为女身,但不是凡人,乃弥勒菩萨转世。一切准备就绪,690年九月初九,武则天登上了为之奋斗一生的皇帝宝座,成为真正的皇帝,并宣布改唐为周。

  感恩佛教,君临天下的武则天下令:自今已后,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僧人)处黄冠(道士)之前。(《唐大诏令集》)就是把唐朝以来道教排前佛教在后的顺序给调了个个,佛教强势逆转,进入最辉煌时期,地位远远高于儒和道,全国各地由此兴起崇佛热潮。各地的大云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寺庙中佛像林立,龙门石窟中最著名的奉先寺卢舍那佛像,是武则天捐赠了两万贯脂粉钱后建成的。敦煌莫高窟的96窟有一座高35.5米的弥勒佛像,女像、女装,据说是莫高窟最大的弥勒造像,正是女王君临天下的象征。

  武则天崇佛的动机相当不纯又相当直接,不好说这是对还是错,但是无意中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乐山大佛就是其中之一。乐山大佛由山体开凿而得,山就是一尊佛,佛也是一座山,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摩崖石像。1996年,乐山大佛与峨眉山一道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语非常简洁:它是八世纪时人们在一座山岩上雕凿出来的,仿佛俯瞰着三江交汇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称世界之最。

  发起并组织修凿乐山大佛的是唐代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市)凌云寺高僧海通,明代乐山人彭汝实在《嘉定州创建九峰书院记》中称其为“黔僧”,才明确了贵州人的身份。

  武则天当政时,对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龙门石窟等地造弥勒大佛像的僧人又是赏赐又是封官封号,载入史册。唯独乐山这座恢弘巨大的弥勒像冷清于当时,不载于历史,《新唐书》和《旧唐书》中,海通和尚连只言片语的记载都没有,到了宋代才有人提及海通和弥勒大佛。既然新旧唐书都没有任何记载,那乐山大佛因何而建?建造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这一连串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没有史料,就只能靠主观臆测了,所以历朝历代关于乐山大佛的种种传说数不胜数,没有定数。

  这一切止于1989年。这一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了“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科研项目。其间,科技工作者在对大佛进行全身“透视”体检时,发现大佛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高6.6米,宽3.8米的巨大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仔细研究才发现碑文内容就是乐山大佛的建造起因及过程,这也成了迄今为止研究乐山大佛唯一可靠的第一手历史文献。有了它,才有了下面的故事情节。

  唐开元初,黔僧海通禅师云游四方,来到凌云山修行。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每当夏汛,惊涛骇浪直捣山壁,舟随波去,人亦不存。面对船毁人亡的悲剧,人们只能望水兴叹,无可奈何。海通以此山淙流激湍,峭壁万仞,谓石可改而下,江或积而平。凭崖开凿弥勒大像的初衷就是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同时夺天险以慈力,易暴浪为安流,借佛力镇住夏季如脱缰野马的河水。心怀宏愿的海通禅师遍行长江南北、两湖淮海,八方募化,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为开凿大佛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万事俱备,海通一声号令,万夫竞力,千锤齐奋,大石雷坠,伏螭潜骇。春去冬来,年复一年,大佛的头部轮廓越来越清楚,三江汇流处也越来越平静。

  一天,有个地方贪吏打听到海通化缘筹集了不少钱财,就找上门来敲诈。面对无耻之举,海通断然拒绝,斩钉截铁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海通的高傲和蔑视显然激怒了贪官,见过舍财免灾的,还没听说过为保财会挖自己眼珠的,于是恼羞成怒地说:“那你就挖给我看看!”师乃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区区18个字,今天读来仍是那样的动人魂魄,为便于感受,请允许我发挥一下,向各位复述当时的那一幕:面对寡廉鲜耻的贪官,海通端起盘子,剜出自己的两只眼珠放在盘中,默默地举到贪官面前。目睹了这一切,之前还是张扬跋扈的贪吏吓得魂飞胆破,仓皇而逃,又是祈祷又是忏悔。

  没人再敢来敲诈勒索,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可惜当开凿到大佛肩部时,海通和尚圆寂了,工程因此中断。

  大约过了十年,西川(今四川中西部部分地区)节度使章仇兼琼捐出自己的俸金重启工程,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们又继续开凿大佛。工程如此浩大,一个人的俸金只能是杯水车薪,在这位地方官的努力下,朝廷拨麻盐税款作为建佛资金,工程进展才得以提速。当大佛开凿到膝盖的时候,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又一位西川节度使韦皋再一次接过接力棒,捐赠俸金继续修建大佛,并一鼓作气跑到了终点。

  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开工,到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成,历时九十年,乐山大佛终于屹立江边。为永志纪念,韦皋作《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详细记载了乐山大佛的建造历史,也让后人知晓了为大佛失去双眼并耗尽一生的海通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