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3期 本期2591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7-26

无与伦比的巨匠——丢勒

□本报记者 万里燕

  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年5月21日-1528年4月6日),德国历史上最优秀的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此外还是一位建筑师和艺术理论家。同时他还精通几何学、数学、宗教和占星术,还懂得当时被看做是“贵族语言”的拉丁语和意大利语。被誉为阿尔卑斯山以北北方画派的达·芬奇。

  丢勒早在自己13岁时(1484年)就给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形象生动、逼真,比达·芬奇创作的那幅有名的自画像(ca. 1510-1515)还要早二十多年。在其一生之中,共创作了近十幅自画像,包括速写、素描、版画和油画等创作手法,其创作的自画像大多具有严整细致的特征,艺术表现力与后来的伦勃朗遥相呼应。因此,丢勒被誉为“自画像之父”。

  《戴手套的自画像》是丢勒26岁时画的著名的自画像。画面上,丢勒一幅潇洒的骑士模样。他内衬镶有花边的百褶紧身衣,外穿滚着黑边的紧袖外套,头戴一顶黑白条相间的软帽,手握白色手套,肩上披着一袭褐色斗篷。这是德国当时最时髦的青年装束。丢勒卷曲的长发,随意披落在两肩,一撮稀疏的褐色胡须,使26岁的他显得老成持重。画面的背景,是一扇敞开的窗户,窗外依稀可见夏日北欧美丽的风光。窗外的风光隐喻着丢勒那段翻越阿尔卑斯山,前往意大利的难忘之旅。自画像在16世纪的欧洲并不普遍,丢勒创作的一系列自画像,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件非常哥特式的举动。

  丢勒自画像作品中的冷静,反省和思考同样也被他注入到了其他肖像作品中,他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有着同样的冷峻,深沉。和佛罗伦萨传统不同,这些肖像背景都是纯色暗淡的,和达·芬奇希望能在肖像画背后引发另外一种环境不同,丢勒希望观众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肖像本人,去试图通过他的神态,姿势,眼光,手势等去理解他是谁?做什么?思考什么?抑或是反映出了观察者的态度。

  丢勒最为传世的作品是《手》,后来被人们改名为《祈祷之手》,其影响力超过其他任何作品,在这幅作品背后是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丢勒与哥哥阿尔伯特都十分喜爱艺术并向往能到艺术学院深造,但由于家庭贫困,在丢勒去纽伦堡艺术学院上学期间,他的哥哥阿尔伯特则去了危险的矿场工作,以此在弟弟上大学的时候为他提供经济支持。丢勒在艺术学院表现很突出,他的油画简直比教授的还要好。到毕业时,他的作品已经能赚不少钱了。当丢勒学成归家的时候,他提出要支持哥哥到艺术学院深造,令人心酸的是,阿尔伯特流泪了:“不,弟弟,我上不了纽伦堡艺术学院了。太迟了。看看我的双手──四年来在矿场工作,毁了我的手,关节动弹不得,现在我的手连举杯为你庆贺也不可能,何况是挥动画笔或雕刻刀呢? 不,弟弟……已经太迟了……”为了补偿哥哥所做的牺牲,表达对哥哥的敬意,一天,丢勒下了很大的工夫把哥哥合起的粗糙的双手刻了下来。他把这幅伟大的作品简单地称为“手”,然而,全世界的人都立刻敞开心扉,瞻仰这幅杰作,把这幅爱的作品重新命名为“祈祷之手”。

  丢勒现存的作品有1000余件,包括版画、油画、水彩画和素描。其中,以版画最具影响力。他还是世界上最早创作水彩画的画家之一。丢勒主要的作品有《戴手套的自画像》《亚当与夏娃》《海怪》《启示录》《念珠节》《基督大难》《伟大的命运》《骑士、死神与恶魔》等。

  恩格斯在评价欧洲文艺复兴这一历史时代的那段著名论述中,把丢勒看作是和达·芬奇一样的杰出人物之一。他说“丢勒是画家、铜板雕刻家、塑像家、建筑家,此外还发明了一种筑城学体系”。这种美誉即便有几分夸张,也足以说明丢勒这位天才在同代人心目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