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织金“抢状元”
□詹贵祥
“抢状元”是一种在我国科举考试以后而出现的一种民间博彩游戏。在贵州省织金县城乡的广大地区,这一活动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抢状元出现于何时,并未见到具体的说法,但从其玩法和读认对应的格次来推断,应该是起于科举制度较为完备的明代时期。抢状元跟古代科举密切联系,其玩法颇有讲究而趣味性强,并有着浓厚的民俗色彩。
与我国一些有着抢状元习俗的地方不同,织金的抢状元有着自身的特点。比如在一些可资查证的“状元筹谱”中,骰子的颜色只有红黑两色,而织金却有红、黑、白三种颜色;在色相中,织金的“巧快”系列组合有方、排列有序;织金状元片(签)的格次对应、名目叫法等也极具有地方色彩和文化内涵。
抢状元的器具主要有三样:骰子(织金叫“色子”)、状元片(竹签)和用于投掷骰子的碗。骰子为正方体,是古老的赌具之一,也用以占卜、行酒令或作游戏。多以兽骨制成。抢状元用6颗骰子,每颗6个面,以凹陷的圆点表示1—6的数值。底和面对应加起来为7点:1—6、2-5、3-4。所以“顺”的底或面六颗相加都是21点。骰子中以“天、地、人”为最富于哲学思辨的色彩,其对应的是:1-地、4-人、6-天。它含有骰子中白、黑、红三种颜色。这里有老庄“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境界,也有孟子“天时、地利、人和”的儒家理念。有意思的是,这好比色彩中的黄、绿、蓝“三原色”, 6颗骰子的不同组合,能变换出不同的“色彩”(名目),预示在不同级别的科举考试中可以取得不同格次的功名。
状元片选用厚实的竹子制成,长短宽窄大小不一,并视其“身阶”的不同,在上方刻以齿形或耳状以区别。有讲究的人家,还将之上油打磨,刻字绘彩,具有工艺特点。织金桂果的一户杨姓人家,藏有一支“八柱”的象牙状元片,是祖上留下来的,弥足珍贵。掷骰子用的碗形体较大,碗底稍平,为陶、瓷或木质。状元片祖上留下的从“一红”32支计32片到“状元”一支计32片,分6个等级。按数值计算共有192支,其数值由少而多,依次递增一倍;而其数量则由多而少依次递减一倍。实际上一共只有63支。“片”是计算数值的总和。每一级别无论数量多少,其数值总和都是32,这与象棋红黑双方共有的棋子数量之和相等,体现了儒学中“和”的理念。也即从童生入学考试直到高中状元的六个不同等级的考试过程(古代全国性的正规科考分三级)。
在“抢状元”的活动中,投掷骰子于碗中出现的点子,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及特定的名称,并对应获得相应数值的“片”。有的则不只是拿1片。如全色(六颗一样)就全部收,其他所有人都要“捡底”,即拱手交出手中的所有竹片,并按保底的数值付出筹码。所以叫“抢状元”,只是同点分先后,其他的点子不分先后,只认大小。可见,先拿到状元的人,也不可能江山稳固、一劳永逸。所以玩起来有盼头、有刺激:男女老少围坐一桌,只听见得六颗骰子在碗中跳起旋转、发出悦耳的叮当声响,掷骰子者情态各异、气氛欢悦。
参与玩的人一般从4个到10个不等,按人数除以总数得出“保底”数,如十人19、八人24、七人27……余数就从一红或二红中先抽出来。便可算出输赢多少。起始时,大家围坐一桌,以座中长者先掷或以“坐红打点”(任意一人掷一颗骰子,将掷出点子加上红点的数值4得出一个点数,然后掷者依次从1点数至该点数)决定先掷的人。接着沿逆时针方向,每人一手依次投掷骰子开始玩乐。“抢状元”的乐趣主要是在投掷时玩者的心理、动作、情态和点子格次的比较以及其乐融融的聚会中。比如玩乐中的“叫色”——当碗中其余五颗已落定而尚有一颗仍在腾跳转动,而这颗骰子的点子如何恰又“事关重大”之时,满座的人及观者无不心悬一念,双目紧盯,大声呼叫所希求的点子,或叫好或叫歹;亦有的气静神定、口中念念有词……只待这颗骰子停了下来,“吉凶”已明时,又有兴奋不已的欢欣,或幸灾乐祸的释然。
骰子(骰子)出现的历史比抢状元要早得多,其各种点子的名称最为有趣。点数有大小之分,颜色亦有贵贱之别。人们多从吉利的方面来取名。如以色彩取,红色为吉利走运。传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后宫掷骰游乐,眼看要输了,只有出现4点方能解救败局,此时尚有一颗仍在旋转之中,唐玄宗心中焦急,便连喊“4!4!”,骰子停转后果然是4。唐玄宗一高兴,就让高力士宣告天下,骰子上的“4”点可以描红。红色通常是不能乱用的,故4点被赋予吉祥好运、高官厚禄的色彩,占有重要分量。如全4就称满堂彩。掷出的点子中如有红点,跟它一起的点子就沾光,身价也相应提高。如在占有一半的组合中,有3颗红点(4点),则3颗1点叫金元宝、3颗3点叫金串珠(金项链)、3颗6点叫金牛背;有的取谐音;6与“禄”谐音,因其点最多,也受推重;有的取形,如全2是“矮子爬楼梯——步步登高”;全3,金串珠、金项链的;全5是“梅花遍地开”。
要说明的是,在织金抢状元使用的骰子中,1点不填颜色,为骨质的白色,这与早期骰子只有红黑两色是不同的。白色被视为不祥,不被喜爱,如果有谁偶然掷出全色中的1点,则满座寂然,好似真的白骨现天,犯了煞气、是凶兆。掷者虽然全盘皆赢,却心有戚戚焉,全然没有中了头彩的欣喜,有的竟然悻悻而归,几日足不出户。所以做生意,出门谋生之人,最看重第一回特别是第一手掷色的结果。人们以抢到状元的次数和投掷出的点子来预测来年的凶吉、祸福、时运。其实,这是骰子最初占卜功能的一种体现,也是民间的忌讳心理作怪,当不得真的。实际上,在抢状元的各种骰子组合中,每颗骰子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好的点子,缺了1点就不行。如“顺”,6颗点数皆不相同(1.2.3.4.5.6);还有在除3颗相同认另外3颗组合的数点中,5点的组合也缺不了1点。而这3颗组合的五点叫“驮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组合。因5在我们日常使用的自然数字1-10中,它处于中间点,在我国古代的物质观和宇宙观里,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方:东、西、南、北、中都是5的数值,故“驮子”也居位不低,其中另外3颗相同为黑色叫“墨驮”;另外3颗相同为红色叫“金驮”,可分别颗拿“四具”和“耳朵”。
状元片的名称也同样有特别的含义。抢状元是围绕求取功名,渴望金榜题名的主题来参与的游戏活动,所以拿到手中的每一片都是一份幸劳、一种鼓励、一线希望。有红即沾光,“一红”为童生,是应试者,不过以现在而论,应该是读完了小学,是个初中生的水平;“二红”为秀才,可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在乡邻眼里,已是有学问的人,大致是个高中生,将参加的乡试,等同于现在全省的统一高考;拿到“四具”已中举人,也就是高考录取了,只是那时大学没有这么多,也没有扩招,绝没有当下这么容易,至少也该是相当于五六十年代取了名牌大学。所以,看到《儒林外史》中的范进皓首穷经,终于中了举人,便因兴奋过度而导致神经错乱,也就不难理解。“四具”是取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皆放案头,提醒日日温书不歇、夜夜笔耕不辍,一旦进一步高中,便会有福禄寿财“四喜”齐来之意。得“八柱”是取为贡生,可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已成为贡献给皇帝的人才。以现在而论,至少应该是硕博连读的佼佼学子,宛如一幢高楼大屋中立基顶盖的大柱,日后便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能得到“耳朵”,便是高中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身价不凡。以今而论,当是有正高职称的专家、学者了。耳朵为首之五官之一,可“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亦取堪为执政者的辅佐,似耳目之意;至于夺到状元,已是“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比照现在,如果有突出的成就和贡献,应该入院士系列了。有道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旦三生有幸,高中了状元,那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便会真真切切、如约而至。实际上,通过科举求取到了功名,也就有了利禄,而无论何种级别,都是由国家统一安排,而并非双向选择而已。不过那时的就业门路的确也没有现在多。唐代新进状元授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可见其荣耀之至。不过,能否当驸马、做丞相或有一番大的造化,这也说不定。能像唐代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龢、张謇等那被人所知的还是并不多见,大多数人而因为个人的因素或当时环境的牵制,使其一生不能施展拳脚,有所作为,而终至湮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了。清末的文科状元赵以炯,是云贵两省自科举以来“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为我们贵州写下了永垂青史的一页,但是除大魁天下名噪一时外,在后来的仕途中并无太多业绩记载。他在京城备感官场环境复杂,无心相争而抱病辞官返回故里讲学,也透出了其淡泊名利的坦荡品格。他英年早逝,实为憾事。今贵阳附近的青岩古镇有状元府可以一览。
抢状元中最大的“点子”是全色(6颗一样)。其次是五子(5颗一样,只有一颗不同)。比较五子的大小,不看这五颗本身点子的多少,而是看带点(即另外一颗骰子的点子)的大小。格次仅次于五子的叫“巧快”,也叫“假(准)五子”,即虽然不是五子却具有五子可以直接抢到状元的格次。这就相当于现在人事变动文件中的加个括弧,里面注明“享受五子待遇”。所以称“巧(合)”,其组合特点是:有4颗一样,其余2颗的点数相加刚好等于这4颗(以一颗计)面上的点。不过,同样是“假五子”,等级自然有别。巧快的组合是一个系列,其名称和组合依次是:栀子(134444)—兰子(246666)—苹子(145555)—格子(224444)—梅子(235555)—菩萨(156666)—燕子(123333)—双龙摆尾(336666)—倒猴儿(112222),共是九个品位。《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韦昭注:“九品,九卿。” 封建时候的等级可是有更多的讲究,岂不说从丞相到县官,看看皇帝的后宫能为天子“所用”,有名份的佳丽中,从采女到皇后也分三六九等就可见一斑。“巧快”的这个排列应该也是有讲究的,只是我还不得而知。不过,看到有红点的都排在前面,而倒猴儿却排在末尾,倒使我想到自封“齐天大圣”的孙悟空降妖伏魔、能耐了得。可孙悟空在天上所得的职位,竟然连个九品芝麻官都够不上,着实是亏待了人才!而在这里,它的名份远不是那个 “弼马瘟”的差使能比得上的。这个“猴儿”同样能跃居榜首,夺到状元,与“龙”并肩而坐,靠的是真本事、硬功夫。
“五红三鼎甲,状元耳朵一起拿!”这是参与的玩家都耳熟能详,并求之不得的一个“点子”。这个点子的特殊之处在于,掷出5颗红点皆不容易,而另外一颗色字则又必须在3点以上,才能拿到那一支状元和两只耳朵——即使这“三大片”中已有人别的人先得到了,也要全夺过来。在科举鼎盛的明代,在正规的三级考试中,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而在由皇帝亲自主持或委派大臣主持的殿试中,分三甲取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其中一甲3名依次分别赐进士及第(状元)、进士出身(榜眼)、同进士出身(探花)。在“抢状元”中,榜眼与探花的格次(数值)是一样的。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能获此殊荣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据查,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说求之不得,不过是句玩笑话,抢状元毕竟是娱乐,因为这里对所有“功名”的获取,其几率显然远比在现实中要大得多!如果状元片落底——所有的竹片都被人拿走了只剩下一支状元(片),也可以用“封骰子”的方式来决胜。所谓“封”就是所掷出的点子可拿到八柱以上,却又不够拿状元,就可以再掷一次,若能掷出规定的相应格次的点子,就可以拿到状元。通常如“三红封二红”、“顺封一红”等,这样可以早见分晓,以加快结束一轮游戏活动。待全部抢完所有的竹片后,除了拿到状元的人而外,其余的人还有机会再掷一次,这叫“和”状元,若能掷出大于拿状元的点子,仍能夺得状元!不过,只是这时局势已见分晓,输赢各有定数,但偶尔也会有意外的惊喜。
与其他娱乐活动不同,抢状元是一种比较注重精神享受的娱乐活动。“有教无类”,人人皆可参与,凭“手气(运气)”竞争。不过。抢状元多在春节期间,家人、邻里、亲友间,大人小孩一起玩乐。大年三十,我们这里的百姓有除夕守岁的年俗,一家老少,其乐融融,围坐一桌抢状元,过夜半子时方休,有的甚至通宵达旦。不过,说是一种博彩活动,人们更看重的,并不在于输赢的多少,而更在于能否博到一个好的彩头。其次,这一活动的主要功能,当然还是能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中获得乐趣,融洽情感。
由于抢状元与古代的科举内容有关联,便抹上了一层封建意识的色彩,因此也传承了儒家文化的一些礼仪教化,同时也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虽然“抢状元”是源于“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背景里,注重的是对功名利禄的崇尚和追求,但是亦体现出人们特别是普通百姓对文化的渴求,有着很强的励志作用。比较而言,时下流行已久、愈演愈烈的打麻将之风,不仅不数番,连原有的“字牌”:东、西、南、北、中、发、白,也去掉了,玩法逐渐趋于简单化、功利化。原有的组合变化、思维机智和民俗色彩被消解殆尽。从某种角度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缺失。
在我国,闽南地区的厦门、泉州、石狮等地的博饼与之有相似之处,不过两者的区别也很明显:我们这里主要是在春节期间玩,那里主要是在中秋节玩;我们这里得到的状元片按数值兑换钱,且数额较小,那里却是以数值对应月饼,不过现在兑换的状元奖品,已不再是月饼。就笔者所见到的叙写,已有 “巨奖”之说。那里举办“中秋博饼文化节”,为当地的旅游造势。厦门鼓浪屿的日光岩下,还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当年屯兵厦门之时,军中将士中秋博饼的雕塑。台湾东部和中部地区,至今还流行中秋博状元的习俗。他们的“博饼”活动还有“筹谱”及实物、传承记载,其玩法和阵势也颇具规模和档次,成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但是否有织金“抢状元”这样多的名目、玩法和丰富的内涵,因未作深入比较,尚不得而知。我县的抢状元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保留着原有的“本色”特质和独特的娱乐方式,今已逐渐疏落,淡出人们的视线,不为外界所知,笔者还是觉得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