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是我真正《右边的风景》
□张育梅
半年,我足足用半年的时间,来拉伸《右边的风景》里每一个字,期待拉的长度能像筱卉八年在广州画院一样,一步一步走一走画院的角落,把画院里一个又一个画家重新再细细地雕琢一遍,不要姐姐的描述,要我自己的描述,如此完美的“天堂”肯定有遗漏的装潢,那就让我笨拙的小手,用文字的泥巴慢慢缝合吧!
这哪里是一本散文集,这根本就是画院的工作记录,每一幅画每一个人,在筱卉的笔中活灵活现。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下我认识的筱卉,我们是省级散文写作班的同学,记得有一位老师说,我们的写作题材不要老是写一些小确幸。回到广州,在筱卉办公室回忆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立马同声高呼,不写小确幸都不知道应该写什么了。看完这本书,我瞬间明白,确实老师的这句话为难筱卉了,因为《右边的风景》从头到尾写的都是作者的小确幸,从第一辑的画人画事到第二辑的这边风景,哪一篇不是写生活中最平实的小幸福?当我们读惯了遥远不可知的小说时,当我们读惯了高亢而兴奋的诗歌时,小确幸的散文便成了我们触手可及,粗布麻衣的生活实体。
正如我一开始阅读时和作者分享的一样,此书的与众不同在于,平淡平实的生活记录,让我忍不住有一种想哭的冲动。筱卉写的画人画事给人一种莫名的神圣,前面几篇的帷幕预示着将会看到不一样的舞台,对于艺术我向来是敬畏的,更何况此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异于常人的生活记录,庄严却不古板,文字中对画对人对事的描述细腻而不冗长,丰富中带着生活的小俏皮。这似乎是画院的人事手册,许多画家的为人品性作品风格都汇聚在这本书里,是生命中珍贵的记录,又是画家们活在作者眼中的反射。
我想湃哥的手艺一定很不错,筱卉在两篇文章中均提到他说的同一句话,那就是“我只有一个信条,全世界的女人都可以做饭,唯独我郑阿湃的老婆,一定不做饭。”每次我们在屏幕上,在画展中看到的画家,哪个不是正儿八经的一脸严肃?像这样生活中充满温情一面的,幸好有筱卉这样慧心的女子记录下来,还局外人一个真实而不遥远的距离。这是筱卉记录的目的,还是无心的文字插下的柳絮?我们不知,但深信这弦外之音我们都听到了。
筱卉,听名字是个温婉且蕙质兰心女子,不近花丛不知花香,不闻鸟鸣不知近林。筱卉是一个少有的温柔而又刚毅的女子,当我去大学城向她要书时,她和我分享说,她愿意与大家分享她的文字,但这里的大家并不包含形式主义的读者,如果有人不读她的文字而要来塞桌角,她是万万不愿意给的,哪怕购买她也是极不愿意的。这不是她一个作者的心愿,这是所有写文字的人最基本的初衷,当文字工作者最基本的初衷要用语言申明的时候,不难想象是有两种人让我们不得不申明,一种是上面提到的形式上的读者,另一种当然就是与筱卉作风背道而驰的作家了,那些以营利为目的而贱卖文字的人。
光从上面这一点来说明筱卉的刚毅是不够的,来,看看《谁是扛大旗者》,这是一篇作者为老院长发声的散文。在时代,还有多少人会多管闲事,替一个忧心美术业发展的老院长说一句公道话,而有可能置自己于泥潭中?“张老院长已退休多年,对画院有感情却无利害关系。他不需要讨好任何人,也不怕开罪任何人。”这里说的是张老院长,可由这些犀利的文字中,作者何尝不是一个“不怕”的人。在体制内生存有这样的刚果是很不容易的,但筱卉做到了。
在第二辑的采风中,你看到的是另一个筱卉,采风在我看来有三种人,一种人带着相机去采风,另一种人带着眼睛去采风,还有一种人则带着心去采风。相机拍摄到了风景,却拍摄不了风俗,眼睛看到了风俗,却未必看得到灵魂,唯有心,把一切容纳又把一切释放。作为一个在艺术染缸里浸泡的作者,对风景的描述也带着艺术的腔调,用词凿句精准而不乏味,许多词是我平时极少用到的,在我心里把他们简单概括为艺术用词。说得那么玄乎,我想表达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作者的写作手法精妙绚丽。
我说作者带着心去采风,是因为她并不是看到什么写什么,而是她写下了游览者肉眼看不到的宏美,是历史的宏美,是建筑物故事里的宏美。《泰姬陵》中“这个痴情的皇帝用了22年时间,倾其全国财力,穷尽一生怀念,终于建成这座震惊世界的爱情陵墓。”这是众所周知的建筑特色,对于这样的建筑除了观赏和赞美,还有多少人反思它存在的意义及传世的必然?“这世上最坚强的,或许是爱情的力量,而最脆弱的,也莫过于爱情。”一篇看似平凡的游记,有建筑的描述,有历史的概述,更有存在哲理的表述,看完这篇文章,我发呆了很久,对历史,对文学,对人生……我有了深深的思考。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想,要写的是筱卉这个人,还是她人生中出的第一本书?这对我、对她而言都是不可分开的。就在提笔前的两个小时,我再一次问她书名为什么是《右边的风景》,她简单地回答说,你理解成什么就是什么,这爽利的风格怎么就改不掉呢?与文章的风格可是截然不同啊!
一个人怎么能用一篇文章来含括,更何况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若说筱卉留给同学们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大概就是她唱的昆曲了,那晚在才艺晚会上筱卉身着旗袍,昆调从她口中流出的时候,像一条断了线的珍珠掷地有声。在大伙的一片叫好声中,艺术的神韵在她的手中更是尽善尽美地展现,怎一个好字了得。
是这样一个人,是这样一本书,给我们展现了画院艺术里别样的风景。风在院里,景在路途,每一个细节和温情都不落下。最后要表述的一点,大概就是书本的封面设计,此书用的是低调带条纹的特种纸,低调如作者的行事风格,带条纹的凹凸在我看来则是向人们述说着写作道路上高低不一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