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首占民俗漫谈
□李玉林
福州市长乐区首占镇古称“洲店”,音讹为“酒店”。首占镇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南宋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已经形成了村落,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改名为首占。首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
白头红纸春联
有道是: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更新年。作为传统的春节,福州长乐区首占镇的各村都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古称桃符,《淮南子》记述一副桃符,长约七八寸、宽一寸余桃木制作而成,上书除祸降福的词句,岁时钉在大门两侧,驱鬼邪、图吉利。据考,桃符上写的“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育令在此,诸恶远避”等。到了五代时西蜀盂昶命学士为题眺符,自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成为最早的春联句。随着社会进步,以红纸替代桃符,春联盛行,成为诗、联句和书法的艺术品。
每逢过年,每户都要洗涤门楹,选在大门及内厅等处贴春联,迎新岁,书香门第,多自撰春联张贴,而许多民家便向市场购买春联回家,一般都在祭灶之后,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为迎新岁增添了年景氛围,清代长乐诗人梁章钜寓居福州城内黄巷,致力搜集和记录各种对联,编成《楹联丛话》面世,算是我国最早印行的对联选集。
春联习惯留有红联白楣头的,这是明季遗民的民族意识的印记。因为朱明王朝在清军进击中灭亡,而福州沿海抗清斗争此起彼伏,每当帖春联时,在红联上端留有白的楣头,表示为纪念明朝而过年,俗称表示“戴孝”。这一约定俗成的例习,便制作白头红纸,以供书联之用。这种春联纸,近年来逐渐消失了。
娘家“鸡米礼”
婴儿诞生,先要向外祖母家报喜。外祖母家要送“鸡米”,一般挑三担,鸡、糯米、蛋、面、油、酒、红糖等供应孕妇分娩之后的营养食品;还有幼儿衣服、小棉被、兜衣、毯等用品,糕、包、染红“太平”等赠品。
送“鸡米”的,一定要亲家舅挑头担,领队登亲家之门贺喜。产妇的侄辈跟着挑担。民间十分重视分娩后的调养,要吃若干只鸡,三餐吃线面或糯米饭,忌吃海鲜菜蔬之类,保元养月,以期喂乳不乏。所谓送“鸡米”,就是这样的意思。
送“鸡米”,三担也好,五担也好,都由弟侄小辈送去,都要男的,非常隆重而又热闹。送的时间,各村不一。有送“三旦”,有送“满月”,也有另选两家合适的假日。
产妇之弟(亲的,或堂亲的),俗称亲家舅挑头担。送“鸡米”,包含娘家亲戚的“赠安”礼品,鸡面或太平面,宽绰的还赠送高档东西,都集中娘家,一并挑担或驾车送去。
现在,分娩多住入医院妇产科调理,例俗上作了一些革新,送三旦,或送满月,都选适当日期送。
端午包粽子赛龙舟
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也写“端五”节。陆游的《过邻家》诗句“端五数日问,更约同解粽。”所谓“解粽”就是解开粽子而食。粽子是用竹箬裹米,形如三角,蒸煮熟后而成。制作过程称“结粽”,这是很有技艺的方法,要糯米扎实,结得牢固,形状美观,解粽食时,粽角要呈尖状。所以,晋人周处《风土记》说它“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米分散之时像也。”
考辨结粽的来由,福州童谣有唱:“五月五,过端阳,结粽吊屈原……”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记日:“屈原以五月五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可见,最早的粽子是装米在竹筒的筒粽,到了取竹箸裹米结粽,简便多了,制作方法大有进步。到了宋代,渐已盛行粽里夹馅的,出现丁豆沙粽、火腿粽、八宝粽等,讲究美食。福州结粽常见的,一是纯糯米结成的,二是糯米间夹豌豆或花生结成的,三是咸味的,糯米间夹肉、虾皮、香菇片等裹成的。形状一般粽尖及底部三角,有偏长形,也有偏短胖形,制作工巧。
“结粽吊屈原”,作为纪念楚国大诗人屈原的节俗,而今没有像古时抛粽江中去了。这是民俗在社会衍进中趋向文明,标志着节俗革故鼎新。本地民间端午节,举家观看龙舟竞渡,必带粽子吃的。
猪舌称“猪赚”
生意人希望生意兴隆,发财有道。肉铺上买卖,猪舌一定要叫“猪赚”。为什么?猪舌的“舌”,福州话与生意蚀本的“蚀”,声音相同,这很不吉利,所谓猪舌,就变成卖猪肉的蚀本了,便要避讳而改称“猪赚”,取卖猪肉的要赚钱的意思。
民谚:“砍头生意有人做,蚀本生意无人做。”商人就要做好生意,生意的好坏,关键在于赚钱还是蚀本。这蚀本,即亏本。亏本了,什么生意都做不下了。所以,做肉店生意的,一定要称猪舌为“猪赚”。而顾客呢?一般也必须说:“买猪赚!”这样,店家很会乐意招呼和接应。如果陌生人叫“买猪舌”的,店家就改嘴接应:“猪赚有,卖你。”要是与店家熟悉的人,故意作弄叫“买猪舌”,就会引起店家不悦,甚至怀疑有意倒霉,以至引起口角。
肉店的“猪赚”,在习俗上得到认可。居家买回猪舌当菜,也不称猪舌而讲“猪赚”。人们吃菜,也图个好彩头,不称“猪舌”,而叫“猪赚”。这也多少含有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盼。
葬礼上的“福三”
埋葬棺柩第三日,习俗称“复三”,也叫“福三”。做些什么呢?指孝男、孝女率领家人一齐上坟地,既要祭奠,又要随带锄头、砍刀等整理坟地周边。
也许,葬后第三日上坟,称为“复三”,和福州话“福山”相谐音,而“福山”又与墓坟地相连,很能符合民俗心理,为人们所重视。
复三,首先是祭奠,各有菜馔酒饭,焚香化纸,表示殷殷的哀思。乡村在坟地上,还焚烧纸箱,有的把死者的衣服、被褥等也一起化灰。一般复三不再啼哭了,免得干扰死者的安息。这一习俗人们都十分讲究,以讨吉利。
至于整理墓坟周边的环境,包括砍掉荆棘、杂草等,挖好排水的沟洼,修补墓埕及其围丘,铺好便道等。尤其注意墓上的一杯土,一定要整修平实,稍加顶高的黄土,以备几场雨后,穴塘的土堆陷落。
复三礼毕,孝男、孝女人等可以各就各位,离家上班去了。
九十后老人的喜丧
本地传统习俗,上百岁或九十岁以上长寿老人亡过,并且儿孙美满,谓之“欢喜丧”。
首先,年龄的界限,据《庄子》所载“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旬,而《礼·曲礼上》解释:“百年日期颐。”可见,百岁老人具有“上寿”的地位,世所罕见。其次,家庭应子孙满堂,所谓“百岁寿考,五代同堂”,才有办“欢喜丧”的条件。如果老人已无子孙,或家业不甚景气,就难按照“欢喜丧”来料理。最后,老人本身有显著业绩,享有盛名,吊唁人多,才会受到社会的敬重。
习俗上,具备上述条件的老人辞世,可以按“欢喜丧”来安排善后事宜。也许百岁老人为数不多,一般九十岁以上,俗称“带闰百岁”,就也举办“欢喜丧”了。
“欢喜丧”的特征是什么?大门不“挂白”,以红纸糊实,或刷红,发丧的告示书写在红纸笺上,全家大小,腰羁红带,家庭内外不哭不啼,保持静而不伤的状态,登门作吊的亲戚朋友,一律发红,而他们携来的奠品,包括花圈,挽联,诔词等不用素色的。送葬队伍,也以红色为主,包括花亭、龛轿、鼓乐队人员等都不佩素。
“欢喜丧”充盈着家庭的伦常之乐,也许逝者年高望重,倍受社会的尊敬。这一较为特殊的哀荣习俗,毕竟是极少的对象才能享受的。
孝男百天后理发
旧时,孝男在守孝期间,必须尽孝,所谓泣血稽嗓。泣血,指极其悲痛而无声哭泣,即言泣无声,如血出;稽颡,以头触地,无复礼容也。究竟守孝多少时间呢?一般都说“三年”。
其实,期年称小祥,两期称大祥。这是《丧礼》记载的。据考释:自丧至初期,忌日不计闰,凡十三个月为小祥:自丧至再期,忌日不计闰,凡二十五个月为大祥。小祥也好,大祥也好,都是守孝期间祭名,去凶从吉的意思。孝男余哀未尽,守孝至大祥,别服两个月,一共二十七个月。这说明“三年守孝”之说是虚指的,从时间计算的实指而言,只有27个月。
长久以来,丧俗中有逐渐淡化亲属思念的含意。从七七到六旬,从六旬到百日,从百日到周年,一般孝男守孝和祭奠,大致做到或做得到的。从周年到小祥,从小祥到大祥,时间逐渐拉长,也就逐渐淡化了。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快速,不能像昔时“丁忧”在家,专事守孝的,必然弃繁就简,以便安排工作、生产和学习。最后,只有每年逝世的纪念日,做个“忌辰”,俗称“忌节”了。
守孝期间,孝男怎么理发、刮须呢?丧事办妥收殓而入棺柩,孝男人等便开始成服,即戴孝了。当“上孝”之前,孝男、孝孙等要赶快理发、刮胡须,如果超过时间,“上孝”之后,就要等到七七四十九日终七时,才能理发、刮胡须。而今,火化推行,灵堂一般也不排七做七了,要等终七才理发、刮胡须,似也无多力行。乡村习俗,孝男百日才理发,尽把守孝期间简化了,也是一种纪念性礼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