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丁兰刻木事亲成刊印本“二十四孝”榜首
□祁 建
据明版《丰县志》载:丁兰,河南陈州人,后寓居丰县东十里(今江苏丰县凤城镇丁兰集);早丧父,事母至孝;及母丧,刻木孝母,事母如存。
关于“丁兰刻木”的传说,国内流传着各种不同的版本,虽在细节上存在差异,但在丁兰刻木奉母这一基本内容上大体一致。相传丁兰自幼不孝,经常打骂寡母。其妻虽贤,但多劝无效。一次丁兰锄地歇凉,看到树上小乌鸦觅食喂瞎了眼的老乌鸦,又见羔羊跪着母羊吃奶,有所感悟。心想:扁毛畜生尚知孝义,我乃一人,难道还不如飞禽走兽?从此幡然悔悟,决心做个孝子。适巧此时丁母又来送饭,丁兰慌忙去接,怕挨打的丁母,见状惊惶失措,回头急逃,撞在路旁大桑树上气绝身亡。丁兰见状,哭得死去活来,厚葬母亲后,用该桑木刻了一尊母像,供奉堂前,一日三餐供祭,昏定晨醒问安,出必告、返必面,决心痛改前非,待母像活着一样。一日邻人张书妻到丁家借箩,恰丁兰不在家。妻请示母像,母像愠怒,便婉言拒绝于她。张书闻情,闯入丁家辱骂、摔打木像,忿忿而去。丁兰归,向母问安,见母像显怒色似落泪,问其妻,妻实告之。丁兰去张家论理。张家人多势众,蛮不讲理,争吵中还先动手打了丁兰。丁兰怒不可遏,奋力还击,误杀张书。丁兰也身受重伤。经县官审理,丁兰如实禀报。县官疑其案情不实,实地查访。丁兰跪母像前哭诉:“儿为母亲讨公道,但杀人偿命,今后恐怕再也不能孝敬您老人家啦!……”又嘱其妻,“我死后你要好好侍奉母亲”。说罢嚎啕大哭,木像亦泪流成行,在场的人们都深受感动,连县官、衙役也落下了眼泪。县官再三斟酌:依法该杀,孝义可嘉,难以决断,便奏请朝廷。朝廷御批:丁兰孝母杀人免罪,并封中大夫。
丁兰名声大振,全国上下,忠孝之风日盛。“丁兰刻木”的故事世代相传,备受推崇。传播丁兰孝义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刊印本“二十四孝”把丁兰刻木列为榜首。
丁兰刻木传说故事从西汉流传,一千多年里不断丰富、提炼,成为优秀的民间文学。“丁兰刻木事亲”的传说故事作为孝道文化的经典,被收入《二十四孝》,广播华夏。随着社会的发展,又有大鼓、坠子、莲花落、洋琴、快书、花鼓、豫剧、梆子戏、柳子戏等多种宣传“二十四孝”形式的出现。
传说张书后裔深为丁兰的孝行所动,不计前仇,带头捐资为丁兰修庙,名曰“丁公祠”。庙大门对联为:“刻木以相亲须作乎孝子,杀人不偿命庆幸哉大夫”。前来祭祀者络绎不绝,小张桥形成了集镇,更名“丁兰集”,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丰县凤城镇丁兰集村现存有丁兰墓、丁公祠遗址、古碑等,从朝阁到郡县、从乡村到都市,忠孝节义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宣传氛围。随着祭祀人的增多,影响范围的扩大,约定成俗,每年的腊月初三、三月三为丁兰庙香火大会。各方人士前来拜祭,并带来了塞外的名马、东北的“三宝”、苏杭的丝绸等进行贸易,丁兰集因此成为闻名一方的繁荣集镇。
丁兰刻木的传说源于历史,经过历代的宣传、演绎,根植于广大群众的朴素情感之中,成长于历代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丁兰刻木传说反映了当地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透露出浓郁淳厚的乡风民俗。
丁兰刻木传说充满传奇色彩,有关丁兰刻木的传说,刊印本《二十四孝》曾在学舍中同“四书”“五经”并驾,历代封建王朝皆有举“孝廉”活动。在“丁兰刻木”传说的诞生地丰县,至今还流传着很多有关丁兰的民间传说,经千年沧桑而不息。
江苏丰县凤城镇丁兰集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繁荣集镇,文革期间关于丁兰的祭祀活动被禁止,丁公祠被毁,众多珍贵历史文物流失。丁兰集也随之衰落,丁兰刻木传说故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社会发展和多元文化的流行,有关部门正在抓紧整理丁兰刻木传说、挖掘修缮丁兰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