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香生活村民喜 “蕉”相辉映农户乐
——册亨县政协倾力打造“百千万行动”示范点记事
□王广萃
近年来,册亨县政协准确把握委员履职与脱贫攻坚结合点,紧扣产业革命“八要素”,以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为载体,以“四个帮扶”(即政协班子带头帮扶、政协委员联系帮扶、政协机关协调帮扶、政协系统合力帮扶)为抓手,以当好“五员”(即脱贫攻坚政策的宣传员、精准扶贫的战斗员、为民办事的服务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民主监督的监督员)促成效,坚持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打造政协系统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示范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种出“椒”香生活
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有关要求,县政协围绕“选、引、帮、带、扶、推”做好产业扶贫文章,打造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慢纳村花椒种植示范基地,县政协副主席李尚成任项目负责人,县政协委员、冗渡镇组织委员柏文玖任“百千万行动”负责人,用心、用情、用力把花椒种植产业做成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让群众种出“椒”香生活。
产业“选”。通过组织政协委员、村组干部及群众代表120人(次)外出实地考察学习,结合慢纳村气候条件,与34户农户(其中20户为贫困户)签订15年的土地流转合同,每亩500元,一年一付,发展建立花椒种植示范基地110余亩,总投资24.6万元。截至目前,花椒种植基地聘用流转土地的农户务工,支付工人工资累计71300元。
宣传“引”。多方式广泛宣传花椒产业在特色农业中的增收效益,组织召开产业推进会、院坝会,印发宣传手册等,引导村民种植花椒达2100亩,带动全县农户种植花椒18108亩,调整退减玉米18300亩。
技术“帮”。发挥政协人才荟萃优势,邀请专家、技术人员采取“课堂理论+田间指导”的模式,开展花椒种植技术培训12次1200人,向椒农传授花椒栽植、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知识,掌握关键节点技术,管护好花椒树。
示范“带”。以“集中连片,管理配套,规模发展”为思路,加强资金和技术的投入,高起点、高标准做好花椒基地建设,确保种植一亩、收获一亩、见效一亩。
政策“扶”。用好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对25度以上退耕还林补助1600元/亩,对25度以下珠防工程补助500元/亩。以2017年新一轮退耕还林指标种植花椒11233亩,珠防工程指标种植花椒917亩,大户种植266亩,无项目工程覆盖850亩。对花椒种植大户,优先修好“组组通”打通“产业路”,对管护得当的村和种植大户,优先纳入评优评先行列。
联合“推”。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发展模式,由公司统一规划布局、培训指导、育苗供应、栽种管理、回收销售,2019年预计可以采摘5800斤花椒,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联合,实现种植规模化、质量标准化、绿色生态化,有效助推脱贫攻坚。
绣出“艳阳天”
县政协抢抓“锦绣计划”机遇,打造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布依锦绣坊示范基地,县政协副主席岑仕香任项目负责人,县政协常委、县妇女联合会副主席王榜敏任“百千万行动”负责人,将发展妇女手工产业作为妇女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发展指尖经济,带动妇女就业,“半边天”绣出“艳阳天”,推动脱贫攻坚取得较好成效。
抓培训,提升广大妇女指尖技能。积极协调对接,争取支持,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开展绣娘培训,通过选派绣娘外出学习培训,引进有关公司开展订单式培训,组织开展“锦绣女”、巧媳妇苗绣、锦绣计划培训班等,培训绣娘3685人(次)。目前,册亨县有绣娘近3万余人,其中掌握高级绣技的绣娘2857余人。
抓宣传,展示布依刺绣独特魅力。发挥政协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搭建各类平台,举办绣娘技能大赛、布依土布时尚推介会、“一会一秀一展”系列活动等,推荐、组织绣娘、手工艺人到各类博览会参展及交流,以针为笔,书写浪漫而神秘的中国美学密码,展示布依刺绣魅力。
抓发展,实现指尖工艺变成指尖经济。积极探索“公司+绣娘”“公司+协会+绣娘”“能人+基地+绣娘”等利益联结机制,协助在全县规划建设锦绣坊,引导妇女集中到锦绣坊或居家灵活就业,公司、合作社以订单方式采购特色手工产品。参与组织规划建设大型锦绣坊1个(中华布依锦绣坊),先后建成冗渡秧弄、丫他板万、秧坝福尧、双江顶肖、岩架云宇、八渡乃言等14个特色锦绣坊,大力扶持布依小作坊143家,在百口新市民居住区打造锦绣计划就业“一条街”和“土布研发园”暨“扶贫车间”(即锦绣坊生产加工车间),提供集中就业岗位700余个,实现年产值6900余万元,带动近5100名绣娘就业脱贫。
“蕉”相辉映农户乐
县政协聚力抓好香蕉产业发展,以大数据、大健康、大扶贫、大旅游、大养老为发展理念,打造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者楼街道羊场村香蕉大数据扶贫产业园,县政协常委、县农业局局长胡玉坤任项目负责人,县政协委员、者楼街道副书记岑正斌任“百千万行动”负责人,建立一个综合化、多维度、全产业链式的新型农业旅游综合服务的园区。
组织发动群众。组织政协委员、街道干部及村组干部到羊场村走访群众,组织发动群众流转土地并到企业务工。在羊场村流转1024亩土地作为园区建设用地,100人到企业务工,群众就近就业。
狠抓项目建设。积极帮助协调国土、住建等部门,推进项目立项、申报、审批等手续办理,项目预计总投资6亿元,核心基地建设600亩,观光产业园500亩。项目建设分为三期,第一期规划用地700余亩,建设总计6万平方米的7个独立智能温室,核心基地建设500亩,含智能育苗工厂、热带水果、旅游观光采摘、农业大数据展示应用中心、生态果蔬体验馆、生态餐厅、生态住宿、国学文化馆、生态健身中心、青少年科普基地等;第二期建设香蕉种植推广示范区,做好香蕉品种示范3000亩,并推广种植4-5万亩;第三期建设养老社区、旅游、深加工、物流仓储配套等项目。目前已完成6万平方米温室外钢骨架,高标准种植示范区500亩,观光产业园300亩。
注重社会效益。该项目包含糯米蕉育苗、种植、加工、园区大数据云上农庄课堂等,形成育、种、加、教于一体,对农产品品质形象、大数据旅游的推广具有积极作用,还可带动当地种植业、旅游业、食品加工业、包装运输业等产业发展,形成经济链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项目第一期投资1.5亿元,覆盖农户1535户7427人(贫困户406户1681人),实施运行后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500万元,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可直接、间接产生社会效益2亿元。通过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和孵化周边示范园5家,可以解决和带动农民1000-3000人从事产业化生产,2000人从事第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该项目正式投入运营,每天可直接吸纳150多人就业,季节工3000人以上,解决部分贫困群众就业,当地人均增收9千元,以“焦”助农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