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586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7-18

“在扶贫路上,我甘愿做一粒沙子”

——记独山县政协驻百泉镇尧梭村第一书记胡永霖

□本报记者 潘 建

  在独山县百泉镇尧梭村,胡永霖胸前挂着一枚长方形的徽章已经两年多了,徽章上面“脱贫攻坚尖刀排”七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2017年5月18日,对我而言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根据组织的安排,我被选派到百泉镇尧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接到这个通知时感觉自己就懵了,因为自己没有任何农村工作经验,不知道将要去做什么。”胡永霖告诉记者。

  当时,胡永霖在心里反复地问自己,“第一书记要做的是什么工作?作为一个新手怎样才能带领尧梭村做到‘摘帽’的任务?”当她把想法告诉了政协领导,领导马上表态让她放心,大家会全力的帮助她。听了领导的表态,胡永霖暗自下决心,有单位做后盾,有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出谋划策,她一定不辜负单位领导的期望,努力、认真做好这份工作。

  两年时间一晃而过,胡永霖从感性到理性,从刚开始的不熟悉到熟悉,全身心地融入到农村的生活和工作之中。

  在一次到下里腊组的入户走访中,胡永霖看到贫困户黎明培一家5口人居住在不足3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就在一间房间里,家中没有厕所,由于居住环境的恶劣,黎明培的孙子不小心摔到火盆,脸被烫伤,黎明培腿有残疾,失去了劳动力,妻子智力有问题,一家人的生活重担落到了儿子的身上。

  黎明培一家人的生活窘况让胡永霖很揪心。通过与村委会商议,决定向镇政府申报对黎明培家的危房进行改造,当胡永霖把这个申报危房改造意见告知黎明培时,黎明培却不同意,因为没有能力和劳动力,他儿子在外务工也不愿意回来进行危房改造。最后好不容易给他儿子做通了思想工作愿意回家进行危房改选时,但是他家又没有资金。胡永霖再次与村委会商量,决定让村委会出面担保到镇里借钱,到本寨找匠人来帮忙。经过努力,钱的事解决了,匠人也找到了,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落实,终于在2018年2月,一家人搬到了窗明几净的新房。

  要想致富就必须发展产业。家有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怎样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成了胡永霖最大的工作方向。“怎样才能把产业做大做强?”“群众会支持吗?”为此,胡永霖先做好尖刀排战士的思想工作,再多次组织村“两委”、尖刀排研究寻找尧梭村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最后根据该村面临的问题和实际,寻找到一条以就业培训为依托,转变群众观念为突破,形成家庭式种植、养殖业为基础,发展规模化工业、服务业为目标的工作思路。

  思路一确定,胡永霖带领村“两委”、尖刀排的同志外出学习参观,抓牢县委、县政府“六园六场”政策契机,大家分头行动,通过入户走访宣传、召开群众院坝会等多种方式,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农业产业发展。工作一次做不通,就来二次,二次做不通,继续做第三次。一次又一次苦口婆心的宣讲,终于打动了群众,不少村民同意参与村里各个种植项目的土地流转,或者直接参与种植和养殖。很快,豇豆、茄子、辣椒等蔬菜种起来了,香南梨、珍珠李等果树种起来了,无患子等中药材种起来了,绿壳蛋鸡也养起来了……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

  目前,村里引进了天天农牧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实现辣椒200亩、豇豆100亩、茄子100亩、西瓜100亩、刺梨100亩、香南梨200亩、紫秋菊150亩、珍珠李150亩、无患子200亩、绿壳蛋鸡14000多羽等的产业发展规模,覆盖全村515户贫困户,村集体经济发展到了20万元。

  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信心,大大提升了贫困户的获得感和认可度。为进一步推进村级产业规模化发展,2018年4月,胡永霖又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广州对口帮扶项目资金,利用村废弃厂房建成扶贫车间,与群众自发形成的家庭式“扶贫车间”相结合,形成尧梭村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工作一大亮点。扶贫车间招工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年龄大小、不分文化程度,他们或因上有老、下有小,脱不开身外出;或因病、因残等原因很难外出打工,都可以到扶贫车间随到随学培训,培训后就可以到扶贫车间务工。扶贫车间实行弹性管理,群众还可以将产品带回家中完成,这样的工作形式轻松自由,村民家中有事还可以随时上下班。扶贫车间为群众打开了一条增收渠道。

  扶贫车间建设面积470平方米,配套有成品物料仓库100余平方米,建有工位128个。开展农产品加工、手工艺、来料加工等投资少、见效快、能直接受益的项目,引入的企业符合经济效益高、易上手、劳动强度低等几个特点。目前,已经与丰达轴承、优凯轴承、远胜橡胶、昇皇兴饰品、润扬棒球厂、上辉屋袜业等企业建立加工合作关系。通过该村网格管理工作架构的宣传和发动,到车间参加轴承加工、饰品加工、棒球加工培训的各类人员有800余人,其中贫困户50多人。工资则实行计时计件制,多劳多得,做得快的员工每月收入可达1500—2000元左右。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只有真心对待群众,群众才愿意跟着咱干。在扶贫路上让我一天一天成长起来,也深知肩上的重担。通过两年的时间感觉自己收获了不少,群众的微笑、一句亲切的话语、满满的成就感。在扶贫路上,我甘愿做一粒沙子,为扶贫工作贡献微薄力量。”胡永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