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效保护中充分利用
贵州古茶树焕发勃勃生机
□樊园芳
2015年以来,贵州连续4年举办全省斗茶大赛,来自沿河自治县、七星关区、望谟县、镇宁自治县的4支古树茶茶样,分别斩获历年古树茶类金奖“茶王”称号。
翻开贵州地理图册,“古树茶王”分别来自黔东北、黔西北、黔西南及黔中,分布地域之广、特点之鲜明,实属国内罕见。
众所周知,贵州西部的黔西南、六盘水及毕节部分区域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之一,在地理上位于茶树向江北、江南、华南过渡的中间地带,立体的生态、多变的气候孕育了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
早在1939年,时任中央农业试验所湄潭实验茶场技佐的叶知水,就在务川自治县老鹰山岩上发现了10余株高约6米、杆粗20厘米的野生乔木大叶茶树。1940年,该场技士李联标对湄潭、凤冈、务川、德江4县的茶树品种资源进行调查,在务川又发现一株树高约7米、叶长13.6厘米、叶宽7-8厘米的大茶树;他整理出黔北地方茶树品种的10个类型并制作标本,开启了中国古茶树研究的大门。
著名茶学专家虞富莲认为,若以贵阳为中轴线,野生型茶树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半个省,栽培型茶树主要在中部、东半部,如大厂茶集中在黔西南、黔南,分布范围超过云南、广西;秃房茶、大树茶主要生长在黔南、黔西北,与重庆、四川同属自然分布带。这充分体现了处在云贵高原东北大斜坡上的贵州茶树,在进化上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9个市(州)38个县(市、区)现有古茶树近120万株;其中,相对集中连片1000株以上古茶园有50处,树龄逾200年的古茶树有15万株以上。贵州省农产品检测中心对古茶树茶叶咖啡碱检测、儿茶素色谱分析,结果显示贵州存在大量“自然形成”的过渡型古茶树群,灌木型古茶树占80%以上,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古老、地径最大的灌木型中小叶种古茶树群,也是目前世界最多的灌木型古茶树居群。贵州野生古茶树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800米范围的原始森林、次生林,栽培型古茶树始于明朝初期,至今已有近700年历史。
在保护中对古茶树资源进行研究利用,贵州正努力探索推动全产业链开发利用古茶树。目前,全省从事古茶树开发的企业有110家,开发出诸如久安千年绿与千年红、沿河千年古树绿茶与红茶、普安红系列产品、习水仙源红系列古树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产品。
据初步统计,全省各地依托古茶树开发的系列产品年产值达10亿元。沿河县塘坝镇有连片500余亩5万株栽培型古茶园,涉及100户农户500人,每株古茶树年收入1000元以上、户均增收10万元。四川希望集团向习水县仙源镇农户收购古茶树6600株,并按市场价格从农户家中收购茶青,每户农户年收益达1000元;贵州贵茶公司在花溪区久安乡古茶树周边流转土地,新建茶园3000余亩,现已基本投产。
随着古茶树产品数量逐年增多、质量稳定提升,茶旅游等新型业态开始出现。久安乡规划分3期建设久安古茶主题公园;普安县规划建设“世界茶源谷”“茶香广场”等茶旅结合景区,“茶源谷”前期基础设施已完成;晴隆县启动了晴隆世界茶籽化石公园建设;沿河县规划了大型的古茶树与旅游结合综合体。
2017年9月1日,全国首部省级层面关于古茶树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对全省范围内的古茶树保护、管理、研究、利用等活动进行强制规范,明确保护范围、责任主体及相关法律责任,填补了贵州古茶树保护的法律空白。
据贵州省古茶树保护专委会专家介绍,在立法保护古茶树资源的基础上,贵州还将制定统一的古茶树资源调查方案,彻底摸清古茶树资源的家底,并整合科研机构安排一批古茶树研究项目,系统分析、评价全省古茶树资源价值,为古茶树开发利用提供支撑;建立古茶树种质资源库,进行基因保存、开展品种选育,通过举办一系列古茶树重大茶事活动,加大贵州古茶树资源推广力度,助推古茶树资源开发利用、促进茶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