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贡茶古碑一段尘封历史
□刘雪红
贵定云雾贡茶是全国唯一有碑文记载的历史贡茶。伫立在云雾山脉茶山深处鸟王村关口的贡茶碑,就是黔南贡茶的历史铁证。
立于清乾隆55年的云雾贡茶碑,距今已有227年,碑文共228字。碑云:本年四月二十日接春钧札,因仰王苗民雷阿虎禀“年老茶枯”,仰约前往确查,据实禀复。奉此约,遵即前往临山踏勘:茶老焦枯,并无一株生发,实非苗民治枯捏禀倩缘。奉札查禀明,伏乞查核施行上禀等情。据此,查茶树既俱枯坏,并无出产,应干除批示外,合行给照。为此,照给该苗民等遵守:嗣后该处年年给贡茶定数,茶触及其余所派之茶准行停止,以免采办之累。如有差人以办茶下乡滋扰者,许尔等指名禀究。须至照者。据呈缴茶拨银肆百贰拾两,收后发交殷实之户生息年,再年购办该处贡茶。
寻着模糊的字迹,人们得以打开那段尘封的历史。原来乾隆盛世时,清政府对地处西南边际以“贡茶”代交“皇粮”的云雾山区苗民实行“怀柔”政策,暂时“准行停止”贡茶,以减轻负担、休养生息;规定不准地方官府差人加码敲诈扰民,允许苗胞举报违规加码摊派者,还拨银420两发交当地殷实之户,支持发展贡茶生产,以利再年购办贡茶。因而深得苗民欢迎,遂将官府文告刻石勒碑,并在碑眉刻上“万古流芳”4个大字。1982年,被贵州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块贡茶碑见证了中国千年古茶的起落枯荣,对贵州茶文化传承、保护意义重大,对黔南而言更是弥足珍贵。
贵定云雾贡茶的历史从隋朝开始,一直有迹可寻。贵定置县有2000多年历史,据《贵州古代史》载:“隋置宾化县于大平伐司……唐贞观间,移故宾化县。”宾化即今贵定,书中载有:“长官司土官来朝,贡马及方物。”指隋朝开皇元年(581),贵定最早建宾化县。据考证,当地土官向皇帝“贡方物”中的地方特产物品就有云雾茶。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载:“涪州出三般茶,宾化最上,制于早春。”明代《事物绀珠》载:“茶类,宾化茶……”,宾化即平伐,宾化茶即今贵定云雾所产云雾茶。尔后,明代时嘉靖《贵州通志》载:“黔省各属皆产茶,贵定云雾山最有名,惜产量太少,得之极不易,苗家以茶为生业。”说云雾茶产量太少,得之不易。万历《贵阳府志·食货卷》亦载:“黔省各属皆产茶,独贵定云雾山最有名。”到清代,乾隆《贵州通志》《续遵义府志》亦有记载:“云雾茶为贵州茗品之冠,岁以充贡。”即每年都充当贡茶。在方志中,每年给皇家的贡茶、折银都记得清楚:“茶芽伍拾叁斤,壹拾壹两陆钱伍厘。”即所产茶芽53斤(1斤约590 克),折买的钱是银11两6钱5厘。
碑文中出现的两处“贡茶”,即为最有力的历史实物见证。后嘉庆十年间,立于同处的地界碑文亦可佐证。中央第一档案馆藏的《清宫秘档》,载有清光绪30年、31年贵州巡抚林绍年向皇廷贡茶:“贵定县茶芽,贡皇上一匣,贡老佛爷一匣。贵州巡抚林绍年叩首,光绪三十年正月初一日。”
一块绝世古碑,揭开一段尘封历史。这缕从云雾山中弥漫出的悠悠茶香,正如碑名“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