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久安芳草萋萋盐茶古道
□孟祥帅 李晓芳
在花溪区久安乡久安村旁的山林深处,隐藏着一条只有当地人才知的盐茶古道。
6月底,我们走进久安乡,探寻与茶有关的故事。久安向来以古茶树闻名,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认定的“中国高原古茶树之乡”。在古茶树的盛名之下,一条年代久远的古驿道,逐渐为世人所知。
这条盐茶古道离久安村约有一个小时的路程,山路并不能行车,只能顺着前人踩出的小道前行。已退休的老村支书项朝富,带我们去寻找久安的盐茶古道。贵州山地随处可见的毛蕨叶、狗尾巴草疯狂生长,铺向天际。在野草掩映中,古驿道断断续续蜿蜒至远及更远处。
由青石块砌成的古驿道宽约2米,两马并行有余。依地势砌成长短陡缓相间的石阶,每级石阶高20-30厘米不等。在这些古朴的石头路上,每在一些关键节点,就能看到一个成年人拳头般大小的坑。项朝富弄干净小坑中的积水,赫然出现一个10公分左右深的马蹄印——这是盐茶古道上的马匹在运输茶叶等物资时,经年累月留下的印记。
据项朝富介绍,久安乡的盐茶古道主要有两条,一条线为贵阳-阿哈湖-大河边-雪厂-打通寨,另一条为贵阳-蔡家关-吴山-沙河-金华-清镇。主线驿道在久安境内长约8公里,沿河流向自西往东,如今能明显辨别的约有3公里。1958年因修建阿哈湖水库,擦耳岩、枫香湾、冒沙井、鸡扒坎、项家桥、三岔河等很多地方都被淹没在水中,现已无法看到。
风吹过,漫山的毛蕨叶像波浪一般传向远方。站在这些历经多个朝代的石头上,似乎还能听到晒得黢黑的马帮汉子赶马的呼喝声、石板达达的马蹄声、马脖上清脆的铃声……
在这古道上前行的马,便是明初大学士宋濂所说的“西南夷自古出名马”么?明初,贵州养龙坑(今息烽县养龙司乡)的龙马闻名天下。据说,马匹作为那个冷兵器时代至关重要的战略物资,便是贵州建省的重要动因之一。明朝皇帝朱元璋对龙马推崇备至,不仅将龙马作为自己的坐骑,还将龙马列为贡马。为让远隔千里的贵州龙马顺利到达朝廷,朱元璋曾命人修缮贵州自唐朝就有的盐茶古道。
在这条蜿蜒走出贵州大山的古驿道上,除了运输作为贡品的贵州龙马,还有同为贡品的贵州茶叶。
关于黔茶作为贡茶的记载,出现在多部古籍里。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夷州、播州、思州以茶为上贡”。明朝《太祖洪武实录》146、230卷中有载:“洪武十五年六月辛卯(1382年)新添、大平伐、小平伐(今贵定县)土酋俱来朝……诏赐文绮帛各五匹,钞二十锭,以示体恤”,“土官卢朝奉来朝,贡马及方物(指贵定云雾贡茶)。”清嘉庆年间,立于古盐(茶)道旁的“贡茶碑”记载:“清水塘茶,渡船经古蔺出川,畅销各地,年年岁贡,惜产少耳。”
在以茶易马为军国要政的朝代,贵州的茶叶生产进入了辉煌时期。当时,能给明廷上贡茶的地区是5个布政司、两个直隶府,贵州布政司就是其中一个。而贵州布政司每年上贡数量名列第二,仅次于浙江布政司,高于江西布政司、福建布政司及松江府、常州府。
如此多的贡茶,其中不少便通过盐茶古道、穿过千山万水,送到宫廷之中。
如今,贵州茶产业蓬勃发展,正在恢复往日荣光。单从久安来说,近几年就有“中国高原古茶树之乡”“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荣誉加身;最近,久安申报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初步入围。久安古茶树,越来越展露光芒。
沧桑的盐茶古道,曾走出贵州茶的辉煌,也将在今日焕发生机、铸就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