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中小微企融资难仍需多管齐下
□一 凡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全球性话题、也是老话题,我国政府近些年连续出台政策措施,希望逐步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在支持创新创业、激活微观经济的当下,这些举措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尽管国家层面频频出招,有关金融机构也持续加大了支持中小微企力度,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未获全面缓解。
此种现状,可从6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议题中看出来。这次国常会提出要进一步出台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实际利率的措施,决定开展深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等。为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实际利率切实降低,会议还明确了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商业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支持中小微企通过债券、票据等融资;实施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等具体措施。
“重要的话说三遍。”其实,近年来关于切实破题中小微企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信号,在中央层面已不止释放三遍。这反映了两各方面问题:一是中小微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获彻底解决;二是破题难度很大,还需下更大气力。
解决融资贵问题的前提是破题融资难。中小微企从“正规渠道”融不到资,也就不用谈融资贵。国家审计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抽查的18家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中信用贷款仅占18.36%。相信对中小微企而言,这个比例更低。在抵押贷款中,金融机构大多偏好房产等“硬”资产,专利权等“轻”资产受限较大。
因大多数中小微企无房产等“硬”资产作为抵押物,一些网贷等金融形式便活跃起来。这些融资方式虽是以信用贷款形式出现,但融资成本较高,一般情况下年化利率少则18%、多则30%以上。对拥有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企业来说,这个利率是能勉强接受的,因为它们具备较高的成长性;但对大多数中小微企来说,就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当然,此事也不能一味责怪银行,而应从两端分析原因:一方面中小微企体量小,可供抵押的物品、资产少;另一方面,金融产品供给端存在结构性差异,传统银行的金融服务主要针对大企业,贷款服务流程复杂、周期长,它无法满足中小微企“短频快”的融资需求,因此导致供求双边不能对接。
值得关注的是,民间、网络借贷这类操作模式可为“正规”金融机构提供借鉴。民间与网络借贷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而它们敢于出贷,说明它们对企业进行了深入考察。反之,“正规”金融机构过去不太愿意给中小微企贷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潜在风险。
事实上,随着大数据、科技快速发展,信息不透明、不对称问题已逐步得到解决。包括阿里、平安、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及普惠性金融机构,正利用大数据帮助中小微企提高信息质量、构建物联网技术,通过可追踪、可分析的数据来判断中小微企的资金链、经营状况,并预估发展前景、利润情况等。
这些信息省去了此前需靠人力查验的麻烦、且准确性高,对诸多金融机构很有帮助,从而亦可构建出关联到实体中小微企、金融机构所需的信用关系。随着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迅猛发展,这些技术都能很好地帮助金融业进行风险控制。
总之,解决中小微企融资难问题,当前仍需多管齐下、持之以恒。一方面,必须从观念上充分认识到中小微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绝不能“重大轻小”,中小微企在稳就业等方面的能量是不可替代的;另一方面,除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创新扶持政策,有效提升银行对中小微企贷款的积极性外,还应大力推广先进科技在金融中的运用,让扶持中小微企的措施更具体、更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