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野果“蝶变” 助力贵州生态美百姓富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生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贵州民歌《好花红》所描绘的美好情景,如今正在黔中大地上延展。刺梨,这种昔日少有人问津的山野果,已“摇身一变”成为贵州山区脱贫增收的一大特色产业。
小野果变“金果果”
每年4月到6月,贵州山区刺梨花盛开,景色迷人。
一个晴朗的早晨,记者驱车来到地处乌蒙山区的贵州省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沿着蜿蜒的产业路爬上一处高高的山顶,只见满山的刺梨与远处的青山相连,眼前绽放的刺梨花间,青涩的刺梨果已挂枝头。
“这里石漠化严重,以前满山遍野都是裸露的石头,现在1万余亩刺梨树枝叶把石头覆盖了,我们看见的都是绿色了。”盘关镇人大主席肖值美说,近5年来,政府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全镇已种植刺梨树5.6万亩,不仅绿了山川护了生态,还使许多农户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山里人不屑的小野果,怎么就变成了“金果果”?
聂德友是当地最先“吃螃蟹”的人。2013年3月,这个贾西村致富带头人放弃在外发展的机会,带着全部“家当”返乡创业。他发现家乡常年气候温和,山里遍布野生刺梨,一定适合规模化发展刺梨产业。他的想法得到干部群众认可。在政府部门支持下,他领办专业合作社,建立刺梨种植产业园区,种育结合,既卖果又卖苗,产业逐步覆盖8个村3000多户9000多人,其中420多户840多贫困人口从中受益。
长地村村民封正宇一家4口人长期以种植玉米维持生计,脱贫增收缓慢。2016年,他将21亩土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种刺梨,收入逐年增多,去年纯收入3万多元。他说,以前石旮旯里种玉米,每亩收入400元左右,根本赚不到钱。现在每年都能拿到土地流转费和刺梨管护费,稳赚不赔,日子越过越好了。
夏观花海,秋品果香。在刺梨产业的带动下,2018年,贾西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这个曾经的一类贫困村走上了小康路。
科技进山“龙头”起舞
土地贫瘠、破碎,近30%的土壤石漠化,一直困扰着贵州六盘水市的农业发展。这个有“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之称的高海拔山区市,因为刺梨产业的崛起,农业发展瓶颈得以突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六盘水市林业局局长陈石介绍说,根系发达且耐旱的刺梨是抑制石漠化的“先锋树种”,目前全市种植规模已达100万余亩,成为贵州省刺梨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近年来,六盘水先后建立起4家大型加工企业,集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一端连接原材料生产,一端连接销售市场。
记者在贵州宏财集团聚农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看到,企业一期已形成20万吨的年加工能力,现代化的生产线加工的刺梨汁、饮料、果酒、果脯、口服液等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迅速销往省内外市场。公司总经理朱波介绍,公司对刺梨鲜果以每斤2元的保底价收购,有多少收多少,种植户没有后顾之忧。
宏财集团盘州刺梨产研中心,是贵州省乃至全国颇具实力的刺梨研发机构。这家中心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合作,设置了博士和硕士工作站、专家实验室等,20多名科研人员常驻,致力选育优质树种,指导基地和农户规范种植,同时瞄准市场需求,对刺梨天然Vc、SOD等营养成分进行深度研发,不断推出新品。
盘州市委副书记杜瑜说,有科技引领和龙头带动,盘州市刺梨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刺梨种植面积达54万亩,产业覆盖27个乡镇的17万农户52万人,已成为山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预计3至5年后,全市刺梨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十分可观。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