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5758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6-28

谨防扶贫变“扶亲”

□盛 会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既是我们党对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也是贫困群众对我们党的殷切期盼。

  兑现承诺、实现梦想,关键要看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然而,脱贫攻坚路上,仍有部分党员干部 “慷”国家惠民资金之“慨”,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家或亲戚朋友谋利。这种优亲厚友、使扶贫变“扶亲”的做法,不仅模糊公私界限、滋生腐败,而且造成应扶未扶,产生新的社会不公。

  精准扶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链条长、环节多,一个环节把关不严、一个环节不负责任、一个环节没有精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前功尽弃。这其中,精准识别是关键。在一般人的想象中,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户真正识别出来不难,但具体实践中,由于很多农村的宗族观念还比较浓厚,尤其是在偏远贫困地区,大家普遍认为一个家族就要团结互助,所以遇到精准扶贫这样涉及切身利益的“好事”,优亲厚友、不讲原则的情况就极容易发生,有的群众还为此托关系、找门路,想方设法把自家弄成“贫困户”。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爬坡上坎、滚石上山的冲刺阶段,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精准扶贫力度,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但是,扶贫只扶“自家人”的做法,还有“山高皇帝远,上头管不到我们这些小地方”的侥幸心理,无疑让扶贫工作在个别地方遇到了“肠梗阻”。

  扶贫变“扶亲”,折射出精准识别的复杂性,也反映出精准扶贫的艰巨性。充分杜绝这一现象,必须权责统一、监督到位,需要着重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要把好对贫困户精准识别的程序关,严格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将筛选确立扶贫对象的全过程充分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真正做到公开选贫、公正扶贫;另一方面,“抢着当穷人”,从表面看是利益驱使,实质上则是贫困农村法制意识、纪律意识淡薄的表现,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村组干部的监督,特别是对滥用权力的干部和凭关系成为“贫困户”者的惩处力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规范扶贫工作。

  做好“扶贫”,实现“脱贫”,把扶贫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就是要打通“最后一公里”。只有精准识别、精准定位,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真正让群众看到“真金白银”的扶持,才能坚定他们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从而有序高效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