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572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6-25

都匀农信服务“手拉手” 助力巾帼脱贫快步走

□唐太菲 韦毓璋

  近年来,贵州农信都匀农村商业银行党支部为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积极融入地方妇联组织开展的“姐妹手拉手·巾帼脱贫快步走”主题活动,建立经济档案、开展信贷评级授信、发放妇女创业贷款,帮助“敢和男人比高低”的“女当家”们,完成从围着锅台转、围着老公转、围着孩子转的“三转婆娘”向“致富能手”的转变,并带动身边姐妹,依靠勤劳双手,实现增收脱贫。

亮点之一:种茶带动姐妹脱贫快

  “树上喜鹊叫喳喳,不疑客人到我家;不疑客人到我处,请喝一杯毛尖茶。”“敢与阳雀比高低”的布依族山歌手杨正菊家住都匀市毛尖镇坪阳村小河边,因山多田少,她一家老小5口人,只有一亩多的责任田。经常被山外的人笑话:“一架柜子红彤彤,外边好看里头空;仓头没有几挑米,一家张嘴吃冷风。”

  杨正菊结婚后,与丈夫背井离乡到沿海城市打工。2014年,他们“打马回城”,在山里建了一栋小洋楼,并在农商银行营业网点获得3笔共64万元的创业贷款。夫妇俩开垦荒山,种了80亩本地小叶种茶叶,前年就有50亩投产,仅今年春季,加工和批发毛尖茶就收入5万多元。

  都匀毛尖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成品茶属卷曲茶,加工技术要求高。杨正菊曾在一家茶叶基地学炒茶,因勤问好学,掌握了手工制茶的好功夫。她不仅将自家的茶叶加工好,还收购8个姐妹家的茶青来加工,帮助她们解决茶叶销路难题。现在,她手把手教的7个姐妹,都成为了炒茶高手。苏信霞和丈夫从“清明”到“谷雨”两个节气间,在杨正菊的基地采茶、炒茶,就收入30000元,比夫妇俩外出打一年工挣的钱还要多。

  杨正菊多次参加省、州、市手工制茶技能比赛,载誉满满;并参加在广西举办的茶歌比赛,获得名次,因而被当地群众称为“布依茶山刘三姐”。

  如今,杨正菊和丈夫成立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已吸收贫困户张文辉等5户人家入社,带着姐妹们改变“女人一朵花,灶边铲锅巴”的旧观念,唱着《采茶歌》做活儿,信心满怀地走在“姐妹手拉手·巾帼脱贫快步走”大道上。

亮点之二:养牛带动姐妹奔小康

  饶雨莲,40开外的布依族妇女,家住距都匀70多公里的摆喜村。过去这里曾是有名的“亘古滴水贵如油,后生亲事总难求;媳妇进门不愁米,提起挑水眼泪流”的“摆愁村”。上世纪70年代兴修一条引水沟后才改的村名,但人们“养牛为犁田,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为油盐钱”的小农意识还没有改变,成为都匀市深度贫困村。

  自从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摆喜村修通了出山的公路,在海南打工的饶雨莲,拉着丈夫陈定昌返回老家,拿出打工的积蓄,又向农商银行网点申请了15万元创业贷款,承包40多亩稻田、20多亩苞谷地,还种植了大片黑麦草,用稻草、苞谷杆和黑麦草饲养黄牛,建起了全村第一家农户小牧场,去年底开始出栏两头肥牛,收入6000多元,现在还存栏20多头。饶雨莲扳着手指计算,今年至少出栏15头肥牛,可收5万元。通过现有的几头母牛自繁自养,不断补栏,不断滚动发展,加上种植的20亩“一枝黄花”名贵中药材,还有一辆货车跑运输,不仅能保证到期归还银行贷款,还能保证全家经济稳步增收。

  饶雨莲是村里有名的“巧媳妇”,她和丈夫返乡养牛,成了姐妹们跟随的榜样。妇女李义刚来向她学种草养牛技术,回家就贷款养了9头黄牛。莫廷刚夫妇俩在她的指导下,也养起了6头黄牛。还有10多个姐妹来和她“打雅信”(当地依布语意为“结姨妈”),请她传授养殖业的经验。饶雨莲高兴地说:“故九然革嗏”(布依语意为“在家养牛好”)。鼓励大家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利用农商银行精准扶贫贷款好政策,发挥草坡多的优势,发展养殖产业,拉着黄牛奔小康。

亮点之三:养鸡带动姐妹增收多

  贵州都匀农商银行第三党支部以服务“姐妹手拉手,巾帼脱贫快步走”为载体,通过营业网点信贷资金扶持起来的创业妇女,就像鸡苗孵化器一样,孵化出来的小鸡长大后,鸡生蛋、蛋又生鸡,不停地循环发展,呈现“一花引来众花开,脱贫路上看过来”的新气象。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会计专业的刘洪娟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刘洪娟从沙包堡办事处茶园村嫁到贵阳市开阳县后,又带着丈夫、子女和公婆返回老家,在农商银行营业网点妇女创业贷款的支持下,流转两亩地创办了4000羽肉鸡的小型养殖场。她不仅固定无偿把鸡粪送给3个姐妹家种菜,实现了蔬菜丰产增收,还发展了鸡苗孵化,支持5个姐妹家庭发展庭院养鸡,“啄”开了生财之道。

  与刘洪娟一样,在农商银行党支部推动下,带领姐妹增收脱贫的还有周道娇。

  周道娇和丈夫张启祥分别从贵阳轻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后,一起下海打工后又手拉手返乡。夫妇俩响应政府生态移民号召,从山上搬到山下的生态移民安置点,在农商银行信贷支持下,流转集体荒山450亩,创办黔南州森林下绿壳鸡蛋种鸡养殖基地。他们种了200亩软籽石榴树,100亩优质核桃树和一些桃李树,发展林下绿壳鸡蛋养殖和种鸡孵育,并注册“归兰土鸡蛋”商标,获得国家无公害认证和无公害产地认证。

  几年时间,养殖基地已滚动投资280多万元,保持有3500多羽绿壳蛋鸡和2000多羽土公鸡,与山上的果树林相映成辉,一派鸡鸭成群、瓜果飘香的新景象。周道娇夫妻俩运用科学知识创业兴业,带动贫困户叶正芬等5个姐妹常年在养殖基地务工,实现每月现金收入3000元左右,成为杨柳街生态移民新村“创业带民致富”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