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570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6-20

息烽县城记忆

□李 星

  息烽旧城颓废、脏乱差、交通不便、设施老化,曾是贫民窟的象征。从八十年代开始,县城“南移西扩”“城中城”农贸市场整体改造、东门河疏浚清理、龙泉大道开发建设、老城南门棚户区改造……今日息烽县城破茧成蝶,变化翻天覆地。

  ——题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父亲在息烽土产公司做副业——加工棉絮。直到八十年代初,土地下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父亲才回到了九庄。在七十年代末,那时才五、六岁的我,经常跟随父亲在息烽,依稀记得当年县城的很多画面和场景。

  那时候,县城的街道上基本没有汽车,偶尔有人骑自行车,那也是让人非常羡慕的,孩子们会追着它跑很远。在街道上玩耍很安全,男孩女孩常常在街上调皮的追逐打闹,还有各种游戏:滚铁环、抽陀螺、跳皮筋,打纸板……如果哪里在搞修建,哪里的街边就会堆起一堆堆沙,这些沙堆,也会成为孩子们的乐园。白天晚上都爬在这堆沙上面,挖洞、砌房子、埋宝贝,玩得不亦乐乎。直到这堆沙消失掉,才会作罢。

  那时候,县城里面到处都有毛主席语录。房屋的正面墙上,围墙上,门头上,一切适合书写的地方都用红色的底子,黄色的宋体字书写着毛主席语录。父亲喝水的搪瓷水杯、热水瓶上面都印着鲜红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要靠毛泽东思想”。

  那时候,县城人们的衣服都只有几个颜色,黑色、白色、灰色,如果有人穿花裙子,就会显得很不协调。男人一律留平头,女人没结婚的留一条大辫子,结了婚的就把头发烫成波浪形,这就是那个时候最时尚的发型。后来,从港台传过来烫卷发,穿“喇叭裤”,衬衣纽扣留三颗不扣,露出胸膛的这个造型,一些老人就会说这些人是“二流子”。在我们小孩看来,这些人都是坏人。

  父亲说,他1965年被招进入县土产公司。那时候的息烽县城,大都是茅草房,砖木结构的“安架房”都很少,整个县城不过百户人家,破旧、简陋而窄小。南门上没几家房子,十字街、中街集中了大部分房子。从十字街到北门桥不到5分钟便可“打道回府”,当时还有这样的说法:“一根烟走全城,一个喇叭响全城”“息烽县城十字街,泥石冲来坑满路”。这就是当时老百姓对息烽现状的简单概括和真实描绘。

  到七十年代末,息烽县城还“龟缩”在出门就上坡的“窠臼”之中,城区规模窄小而无序;低矮的木板房、平房、茅草房杂乱无章地横陈于210国道两旁,整个县城只有县府路、东风路、交通路和人民路4条小街,东拼西凑、满打满算,面积也不足1平方公里。除了县百货商店,一家像样的商铺都没有。从县城穿过的210国道,一遇赶场天,人车拥堵,水泄不通,根本不像县城。

  父亲回九庄后,八、九十年代,基本没有机会进县城,对县城的记忆就断片了。直到2004年,通过招聘考试进入县城教书,重新审视息烽,发现县城变大了,道路变宽了,楼房增高了,河水清澈了,街道干净了,空气新鲜了……“城中城”农贸市场进行整体改造和开发;北起文化南路,西至龙港新城的县城南移工程——息烽南大街北段正式贯通。街道四通八达、商铺星罗棋布、商品琳琅满目,宏翔花园商住楼、金鑫公寓、开磷新城等一大批真正意义上的花园宜居小区应运而生。

  如今,漫步在流光溢彩的县城街道,绿地如茵,道路通衢,长街纵横,园林成韵,碧水明月,水天一色。从到处都是低矮的房屋,到现在的高楼林立和花园住宅小区;从狭窄的巷子,到现在繁华的商业街和购物天堂;从旧城的街道改造,再到新区的街道建设……息烽县城正彰显出一种文化之美和气势之韵,营造着人居和谐的美丽城市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