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570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6-20

古籍中的海上贸易

□周 军

  两千多年前阿拉伯人从阿拉伯海、红海出发,进入印度洋,一直航行到南海的珠江口。中国人、马来人、印度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东非人,追随着季风,挂起风帆远航。他们那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与最庞大的贸易网。那些远航的大船,被中国人称为“南海舶”“西域舶”“昆仑舶”“波罗舶”,最常叫的是“波斯舶”。波斯舶昼夜航行,它们的桅灯闪耀在茫茫大海上,在天地间是多么微弱。但这一豆星光,照亮的是船上人的梦与向往。

  在西方地理大发现之前,一个以印度洋为中心的世界体系运行了一千多年。不知有多少人投身大海,一片片巨帆升起又落下。丝绸是印度洋体系的纽带,来自中国的货物,隋唐时为丝绸,宋元后是瓷器,来自西方的香料、药材、宝石、玻璃等,沿着海上航线往来交易。两宋时期,中国人开始建造大型船舶,航海、造船、贸易,规模超过了阿拉伯世界。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震惊了海内外,中国船舶开始垄断中国至印度的航运……

  摩洛哥的伊本·白图泰,公元1346年来到中国,他到了泉州、广州、杭州和元大都。在他眼里,中国是“世界上房屋最美的地方,全境无一寸荒地”,“沿河两岸皆是花园、村落和田禾”。他的《伊本·白图泰游记》中写到泉州和广州制造的大船,“有十帆,至少是三帆。帆是用藤篾编织的,其状如席”,大船上有水手600名,战士400名。“船上造有甲板四层……官舱的住室附有厕所,并有门锁”,“在木槽内种植蔬菜鲜姜”。

  约旦佩特拉是一座公元前一世纪的古城,两百年前被瑞士人发现。奈伯特人将这座古城建在沙漠深处。这里有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连接的正是罗马帝国通往中国岭南的海上丝绸之路。佩特拉当时十分繁盛,丝绸、乳香、药材和香料等由商队运抵这里。

  1400多年前,广州黄埔港建起了一座南海神庙,庙内有一尊外国人泥塑像,他身穿中国官服,手搭凉棚,双眼圆睁,眺望着远方。他名叫达奚,1000多年前随商船来到广州,在祭拜海神时,他乘的船开走了。因为思乡,他立化在海边,人们将其厚葬,又感念他带来了波罗树,为他在庙内塑像纪念,并封他为达奚司空。这座庙也称作波罗庙。而在广东阳江打捞出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上,有一根粗大的金腰带和一个金戒指,形状都是阿拉伯风格,据此推测船主可能是一个高大的阿拉伯商人。

  唐代时,定居广州的“番客”人数达到10万之众。他们经商,兴办“番学”,学习中国文化。“与华人错居,相婚嫁,多占田,营第舍”,“或取科第”,落籍广州。史书称为“住唐”。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派门徒4人来华传教,大贤赛义德·艾比·宛葛素唐贞观初年抵达广州,建造了怀圣寺与光塔,他归真后葬于广州清真先贤墓。

  海洋对岭南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太平洋的波涛之上,有往来频繁的商船,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船舰掌控着南海,他们甚至击败过荷兰的无敌舰队,更有民间的航海壮举!19世纪50年代或者更早,广东海上疍家人就完成了横渡太平洋的壮举,他们驾着七条红色大眼鸡渔船,沿着洋流,从广东航行到了美洲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1848年1月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2月就有广东人两男一女到达那里。广东人作为修建美国太平洋铁路的重要劳工,从这里远航,参加了横跨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铁路修建。这个改变美国的巨大工程,缘于与中国的贸易,太平洋铁路上开行的第一列货车,运送的就是来自中国的茶叶。

  阿拉伯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关于辛巴达历险记的篇章,是当时阿拉伯航海家经历千辛万苦,从海路航行至唐朝的写照。9-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的《中国印度见闻录》记录了他在印度、中国的旅程,其中对广州社会经济状况特别是海外贸易的记载,成为中古时代中国与阿拉伯世界海路交流的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大海,带来了海一样的胸襟,带来了浪花一样绽放的自由,在这片土地上,什么奇迹皆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