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568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6-18

淬火磨砺强变革 水钢蜕变迎新生

  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水钢”)是按国家“三线建设”时期钢铁工业总体布局要求,经国务院批准于1966年兴建的钢铁企业。历经50余年发展,现已成为拥有铁矿采选、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及发电、水泥、机电制造、建筑等产业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2016年以来,作为贵州“千企改造”工程龙头企业,水钢紧跟全省“千企改造”步伐、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制定企业改革、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等方案及措施,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千企改造”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2017年,水钢生产铁326万吨、钢351万吨、材343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48.09亿元、税金5.27亿元、盈利1.19亿元,成功扭转连续6年亏损的局面;2018年,水钢生产铁334万吨、钢364万吨、材356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52.98亿元、税金8.94亿元、盈利3.64亿元,生产经营状况持续改善,创下生产经营业绩历史最好水平。

  “千企改造”工程启动以来,水钢重点实施首钢水钢6、7号烧结机烟气脱硫系统及3号转炉环保设施升级改造、炼铁厂环境综合治理、6-7#烧结机综合节能技术改造、煤焦化公司3-4号焦炉煤气净化后三工段脱硫、高强度矿山用钢研究与开发、远程无人值守集中计量管理系统、水钢二棒线机器人全自动焊牌系统等环保、节能降耗、科技、智能化、信息化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9917.5万元,不断筑牢了企业发展基础,全面提升了发展质量效益。

绿色发展 环境友好

  水钢属于典型的“三线建设”企业,环保设施基础较为薄弱。贵州启动“千企改造”工程以来,水钢严格按国家环保政策要求、恪守环保生态底线,根据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环大气〔2019〕35号)严控环保指标,重点加快推进环保项目实施。

  通过3年不断投入,目前已切实解决无组织排放问题,烟粉尘排放、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实现超低排放(岗位粉尘(颗粒物)排放浓度≤8mg/Nm3、烟粉尘排放浓度≤10mg/Nm3),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自优良率达100%,PM2.5控制在35mg/m3以内,有效改善了企业及周边环境、生态质量。

  近年来,水钢克服生产经营困难、在资金有限的形势下,择取具备良好经济效益、工期短的项目实施建设,着力补齐生产工艺短板,降低企业综合能耗、生产成本。2018年,实现吨钢综合能耗达570 kgce/t、吨钢耗薪水达2.9m3/t、转炉煤气回收达138Nm3/吨钢、自发电率超过61%、工业水循环使用率达96.81%、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6.77%。

  水钢还积极开展高炉冲渣水及冲渣乏汽、烧结环冷机废气、轧钢加热炉废气、石灰回转窑废气等余热回收工作,将公司余热资源作为城市集中供热的热源,全力推进城市供热项目实施。通过加强地企合作共建,在实现能源回收综合利用的同时,促进了与城市融合发展。

两轮驱动 实力提升

  近年来,水钢非钢产业始终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企业发展规律,推动钢铁主业与非钢产业“两轮驱动、双翼齐飞”多元发展,实现了企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水钢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步提升,实现营业收入96.49亿元、利润总额1.29亿元。

  博宏公司不断延伸产业链,钢材深加工入选国家试点工程六盘水城市地下管廊项目;赛德公司建设的六盘水智能立体停车库,创造了同行业最快建造速度;瑞泰公司新型节能环保建材成为省内重要环保建材企业、供货商;新建月照双洞山泉水成为六盘水消夏文化节指定饮用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特种炭黑生产、医院改革改制等均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非钢产业融入市场、地方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为钢铁主业减亏扭亏、吸纳转移富余人员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企业信息化、智能制造方面,通过近3年不断投入,首钢水钢销售APP已覆盖水钢钢材各销售区域;远程无人值守计量管理系统投入试运行;钢轧事业部二棒线自动焊牌机器人成功运行,填补了贵州钢铁行业、六盘水利用机器人为企业服务的空白。

  下一步,水钢将大力促进生产与管理服务科学有效结合,强化合金智能化加量、产品围观质量智能监控等智能管理,重点抓实生产精确调度、能源信息化平台、产销一体化系统、财务K3系统、电商采购等环节的信息化、自动化工作,提高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的准确性;以优化流程、规范管理为主要手段,进一步科学合理配置各项资源要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效益,逐步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高质量发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