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香山》剧本与梵净山的渊源
□朱存红
据有关史料可知,东汉时期佛教开始自西域传入中国。而其中的观音菩萨信仰的传入大约在魏晋时期,随着后来净土宗的盛行而越来越深入人心。我国早期的观音造像,如今存南北朝时期的木雕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所见的观音菩萨像都是嘴角上留有两撇小胡子的男子汉形象。而到了唐宋以后,观音菩萨竟然变成了非常秀美妩媚的女菩萨,这一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
我国佛教不仅对观音菩萨的性别和容貌进行了改造,更进一步为观音菩萨编造了新的身世,印度的男观音就此变成了西域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现在可以考见,南宋时朱弁的《曲洧旧闻》较早地记载了这种女观音身世说。到了宋末元初,佛教信徒管夫人撰成《观世音菩萨传略》,有关观音菩萨的传记和故事更趋完整。加上后来人们又用管氏所撰《传略》作为蓝本,陆续改编加工出《南海观音全传》《香山宝卷》《观音送子宝卷》《观音得道》等许多的相关传记和故事,到清末民初,曼陀罗室主人又有《观世音传》。
在清代出现的以观音菩萨为主角的《大香山》剧本中,曾提及其父庄王到梵净山天妃宫插花求子,从而生下妙善(即观音菩萨),这与考察梵净山佛教的历史关系颇大。
宋代以前观音故事已不可确考。宋代朱弁《曲洧旧闻》说:
蒋颖叔守汝日,用香山僧怀昼之请,取唐律师弟子义常所书天神言大悲之事,润色为传。载过去国庄王,不知是何国。王有三女,最幼者名妙善,施手眼救父疾,其论甚伟。然与《楞严》及《大悲观音》等经颇相函矢。《华严》云:善度城居士鞞瑟视罗颂大悲为勇猛丈夫,而天神言妙善化身千手眼,以示父母,旋即如故。而今香山乃是大悲成道之地,则是生王宫以女子身显化。考古徳翻经所传者,绝不相合。浮屠氏喜夸大自神,盖不足怪;而颖叔为粉饰之欲以传信后世,岂未之思耶?
据朱弁和蒋之奇(字颖叔)的有关记载可知,在唐代初年,被称为南山律师的道宣和尚不知道从何处得到了一本据传是天神所赐的《香山大悲菩萨传》,在此传中已经明确说到观世音菩萨是庄王之第三女妙善在汝州的香山寺出家修行,终成正果。晚清著名国学大师俞樾曾据上述记载判断,在唐代就已经盛行女身观世音菩萨。也就是说,到了初盛唐时,为了迎合信众们的信仰心理,这位救人危难、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已经由须眉男子转化成了慈眉善目的白衣柔美女子形象。宋代以后,女身观音更已流行全国,深入人心。
史载,在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蒋之奇以翰林学士出知汝州。某日,蒋氏出巡至该州的龙山香山寺(今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东南三十里),该寺僧人向其展示所藏《香山大悲菩萨传》的唐代传本。蒋之奇满腹文采,一心向佛,见到该传后甚感惊奇,将其视为传世宝典,遂于次年雇请工人,将此本《香山大悲菩萨传》刻碑,立于香山寺内。在传前还附有“蒋之奇撰、蔡京书”的《赞文》。
可以考见,仅仅过了四年,即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上述《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文就已传到杭州,并由天竺寺僧人道育重刻于该寺内,而且碑文后还附有蒋之奇撰、蔡京书的赞文。此后《香山大悲菩萨传》得以在江南一带广泛流传。唐宋以后,使人逐渐达成共识,认为观世音菩萨为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修道转世,成为了大慈大悲的女菩萨。
此后,有人称“庄王”为“妙庄王”,也有人称“庄王”为“楚庄王”,且将该国所处地域尽量西移,目的无非是为了证明该《传》的真实性。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第一部有关观世音菩萨的宝卷为《香山宝卷》,该书明显与前述《香山大悲菩萨传》有某种渊源关系。根据《香山宝卷》题记可知,该宝卷是在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由上天竺寺的普明和尚接受神人指示而撰写。而上述杭州天竺寺重刻《香山大悲菩萨传》在崇宁三年。汝州知州蒋之奇在汝州香山寺撰写赞文并主持立《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后,后来在崇宁元年(1102)十一月调任任杭州知州,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香山宝卷》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古杭州妙昭庆寺大字经房”刊刻的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该《宝卷》卷首署有“天竺普明禅师编集、江西宝峰禅师流行、梅江智公禅师重修、太源文公法师传录”。这表明该《宝卷》已非普明编撰的原本。更为意味深长的是,为了增加其可信度,杭州天竺寺的僧人普明也变成了天竺(印度古称)的僧人。此《香山宝卷》经过后来的多位文化修养较高的僧人的加工改造,故事内容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和发展,其故事情节也更加符合我国信众的口味。尽管说妙善之父为其地点无法确定的须弥山之西兴林国国王,但是,妙善出家的寺庙却就在“汝州龙树县白雀寺”,后来历尽艰难险阻修道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寺庙为“惠州澄心县之香山寺”,这两个寺庙都明确说是在中国了。该《宝卷》还讲述了所谓“千手千眼观音”的来历。妙庄王因毁佛得了重病,妙善公主出于至诚孝心,不计前嫌,自愿舍双手、双眼来为父亲治病,使他完全康复,妙善也因此得到善报,长出了千手千眼。《香山宝卷》中所涉及的妙善公主出生日(二月十九)、出家日(九月十九)和成道日(六月十九),与后来信徒们隆重纪念的观世音菩萨诞生、出家和成道日完全是一致的。
南宋以后,有关观世音的所谓传记曾经过多次改编,最著名要数大书法家赵孟頫之妻管夫人所撰《观世音菩萨传略》。该文曾被好事者出资镌刻于石上。其文如下:
观音生西土,讳妙音,妙庄王之季女也。将笄,王以三女觅赘婿。长妙因、次妙缘顺旨,妙音以忤王被贬。后王病疮濒死,乃自幻形为老僧上奏:非至亲手眼不可疗。王以二女为至亲,宣取之,俱不用命。僧云:“香山仙长济度生灵,一启口必可得。”王使臣从仙长求,即自断剜其两手眼,付使臣持去。王服之而愈,往见仙长,果无手眼。吁叩天地,求为完之。于是叙父子之情,极欢。劝王修善,王从之。
管夫人的这篇《传略》因语言典雅,文辞优美,故多在文化修养较高的士人中流传,而《香山宝卷》因情节动人,且通俗易懂,得以一再印刷,在社会各个阶层广泛传布。而且,由该《传略》衍生了大量的小说、戏剧、宝卷、唱本,如《香山记》《观音十二圆觉》《南海观音全传》《全像观音出身南游记传》《观音送子宝卷》《观音得道宝卷》《观音十叹宝卷》《观世音菩萨普度授记归家宝卷》《普陀观音宝卷》《鱼篮观音宝卷》《观音大士游十殿阴阳善恶报应人心宝卷》《观音济度本愿真经》《观音释宗日北斗南经》等,都演绎了曾经一度流传的观音故事。
《香山宝卷》中说:在须弥山西有个兴林国,其国王妙庄王先前生有两个女儿,分别叫做妙书和妙音;到了妙庄十八年二月十九日,又生下第三个女儿,取名妙善。妙善本来是由仙女转世,故从小一心一意要修道念佛。她的两个姐姐出嫁后,妙庄王想要帮妙善也寻找一个如意郎君,但妙善不愿意听从父王的安排,只想要出家修行。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妙庄王下令放火烧寺以逼迫妙善离寺回宫。妙善不为所动,刺口喷血,把火扑灭了。妙庄王因此以为妙善是妖怪,便下令将她勒死了。妙善死后她的灵魂走遍了地狱,并发愿要普度众生。甚至阎罗王也担心她把地狱毁坏了,主动让其还魂回归阳世。这时,妙善公主在太白金星的指引之下,到惠州澄心县的香山寺潜心修炼了九年,终于现出观世音菩萨化身。后来,妙庄王因为毁佛收到佛祖的惩罚而患重病,妙善变化成老和尚送来良药治病,又变化为香仙人,愿意舍出自己的手和眼作为药引来合药。后妙善公主反而长出千手千眼来,从此妙善公主就成为了被广大善男信女供养的千手千眼观音。
在《观音得道宝卷》中也有与《香山宝卷》中相类似的记载:很久以前,有位妙庄严王,他生了三个非常漂亮的公主,三公主妙英年龄虽然年纪最小,但非常善良、聪明,也非常讨人喜欢。她从小向佛,五岁即能诵经,她谦让温和。人们都很喜欢她,尤其是父亲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在两位姐姐先后出嫁之后,妙庄严王也替三公主物色了一位如意郎君,准备大办结婚庆典。谁知平时最听话的三公主坚决不同意,表示她决心终生皈依佛门。妙庄严王非常生气和失望,就把三公主逐出了宫门。可怜妙英公主一个人到处漂泊,受尽苦难,后来在一座荒山上搭建茅屋安身,长年面壁苦修,终于修成正果。因为妙英公主曾尝遍人世之苦,所以后来观世音菩萨最能体察世人的各种艰难困苦。当信徒们遇到灾祸或者危难的时候,只要口诵“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就会现身赶来救助。
可以推测,《大香山》剧本就是在前代有关观世音菩萨的传记、说唱文学和小说等基础上改编形成的。《大香山》剧本为宣传梵净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素材。根据戏剧史和其他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笔者以为:《大香山》一剧中提到了黔东梵净山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剧中明确说到梵净山天妃宫,但白雀寺、香山寺并没有坐实在梵净山。剧中引入了梵净山,可以肯定该剧作者(之一)来自于梵净山附近(贵州、湖南、四川或重庆),熟悉梵净山,乐于传播梵净山作为佛教神山的大名。既然梵净山出现在观音戏里,我们可以肯定梵净山与佛教的渊源,在本剧开始演出和撰成时,梵净山早已是远近闻名的佛教名山了。此剧收于民初大东书局所刊《戏考》第三十六册,脚本由退隐徽班老艺员提供。又《戏考》第三十五册收有京剧《妙善出家》,人物略同,情节小有区别。《大香山》一剧语言村俗,多错别字,明显出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文人之手,这正好体现了地方戏的本来面目。该剧的出现应该受到了之前出现的有关观音故事的宝卷的影响,出现时间当在清乾隆、嘉庆以后。京剧《妙善出家》可能据此改编。该剧前序言提及慈禧太后喜欢《大香山》一剧。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她本人喜欢神仙道化一类戏剧,另一方面是因为该剧演的是皇家故事,同时体现出了全忠全孝的思想。天妃宫即天后宫,又称妈祖庙,相传妈祖姓林,宋时人,因能预知风雨,并救护百姓,后升天为神。妈祖信仰主要流传于福建、广东沿海。离铜仁最近的天后宫在镇远和湖南芷江,估计为经商到当地的福建、广东人捐资建造。历史上似无剧中所言妈祖送子之说,也未见梵净山曾建天后宫的记载。我们不能根据戏剧里的说法来证明梵净山建有天后宫。但这些并不影响我们对梵净山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