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战略重组持有贵州药材70%股份
“混改”掘金大健康的绿地样本
□本报记者 田锦凡
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深入推进,相关产业正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5月27日,上海绿地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已与贵州省国资平台——贵州黔晟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签署贵州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战略重组协议,绿地通过“股权收购+增资扩股”相结合方式实现对贵州药材控股,其中绿地持股70%(收购60%老股+增资10%)、贵州黔晟持股30%。
绿地集团在公告中表示,通过此次“混改”重组,绿地将与贵州黔晟聚焦当地丰富的大健康资源,有机结合中医中药、旅游度假等特色产业,携手打造贵州中药材行业全新的投资、管理平台及龙头企业。
以多元化发展著称的绿地控股,如今已形成以房地产为主业,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大科技、大健康五大产业集群布局。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表示,贵州药材将被纳入绿地康养产业集团体系,充分发挥绿地的产业协同及资本优势。
撬动大健康首单
根据公告,绿地集团参与贵州药材“混改”,是“绿地混改”在大健康领域的首单,亦为继贵州建工之后再度参与贵州国资、国企改革。绿地康养产业在大健康关键资源领域完成布局,将完善大健康产业链、强化核心竞争力。
下一步,绿地集团将复制“绿地混改”模式,将部分股权转让给贵州药材的管理团队及核心员工,实现由绿地集团、贵州黔晟、管理团队及核心员工共同持股的三元结构。未来,贵州药材将被纳入绿地康养产业集团体系,充分发挥绿地“地产+”的产业协同及资本优势,从而实现全新发展。
具体而言,中医板块将与绿地集团旗下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中高端养老社区全面协同,丰富绿地医康养产业资源、完善产业链条,打造新型医疗养老产业平台;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助力贵州药材发展成集科技、研发、育苗、种植、加工、培训、养生、流通于一体的现代化医药企业;以绿地布局全国的“康养居”“康养谷”“康养小镇”等项目为载体,为大众提供道地的中医产品与服务;以贵州为枢纽,依托绿地各产业板块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将中医药养生融入旅游、餐饮等行业,推动中医药业国际化、全球化。
绿地集团还在公告中称,贵州药材未来将实现道地中药材种植、产地初加工、饮片炮制、有效成分提取、成药制造、保健品及饮品开发的全产业链布局,打造绿地独有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品牌IP,成为行业领军企业、绿地特色康养产业的重要支撑之一;力争通过3年发展,实现贵州药材营业收入16亿元、利润2.4亿元,并通过品牌输出、轻资产等方式,推动贵州医疗产业、养老产业、健康管理产业快速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贵州药材、贵州药业公司均系贵州黔晟二级子公司,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运营,两家公司同时实施“混改”,贵州药业已通过非主业资产剥离整体划拨至贵州药材名下,成为后者的全资子公司。
贵州药材成立于1994年,主营业务是中药材流通,为中药材产业链后端;贵州药业成立于2017年,主营业务是中药材种苗繁育、种植、研发、加工、收储等,为中药材产业链中、前端,已在省内投资建成两个中药材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绿地集团方面披露,绿地在贵州打造的首个连锁康养旅居酒店——贵阳绿地新都会康养居酒店已于2018年底开业,遵义绿地康养居酒店正在快速建设中。未来,绿地还将采取资本运作、收并购等方式,不断衍生发展医疗服务、中医中药、养老科技等相关领域,打造覆盖康养产业链上下游、全龄段的大健康产业生态体系。
打造“混改”样本
事实上,作为一家较早实施国资“混改”的企业,绿地控股近年来多次参与了基建领域的地方国企“混改”,不断扩张着自己的产业链布局。
早在2015年,绿地控股就以12.094亿元参与贵州建工增资扩股,取得后者70%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随后,绿地通过相同模式入股江苏省建、西安建工、天津建工、河南公路工程局、东航集团旗下东航物流、上航国旅等公司,实现了自己在基础建设、酒店商贸、大健康等领域的布局。
一般而言,绿地控股的“混改”分两步走:一是通过收购、增资等模式,成为地方企业的大股东;二是将10%至20%的股份出让给管理团队及员工,从而实现绿地、地方企业、员工三元持股模式。
以绿地集团参与贵州建工“混改”为例。2015年,贵州建工全面融入绿地产业体系。据统计,从2014年到2017年的3年间,贵州建工营业收入从210亿元增至485亿元,增长131%;净利润从1.83亿元增至5.74亿元,增长214%;新签合同金额从513.61亿元增至1060.23亿元,增长106%;上交税费从9.21亿元增至21.53亿元,增长134%。2018年,贵州建工实现营业收入583.22亿元、净利润7.11亿元、新签合同金额1370.33亿元。
“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混改’企业与社会资本股东应该在产业链上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产业能力。财务投资也是一方面,但我觉得如果你的产业协同,那可能‘混改’的作用更大。”张玉良曾对外如是说。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较之很多公司从头开始布局,绿地集团通过入股模式,可更快占据产业高地、节约学习成本,从而更快实现产业盈利。
绿地控股“混改”的意义不只在产业本身。“一方面,可以通过‘混改’方式战略进入更多产业,实现产业协同;另一方面,当有了更多产业以后,可以拿到一些高铁站、特色小镇项目,就大大拓宽了土地拓展方式。”一位绿地负责人说。
从绿地集团的年报看,去年在获取高铁站、战略性重大项目等方面有所突破,全年累计有118个项目落地,新增土地计容建筑面积4852万平方米、总地价917亿元,新增货值约454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绿地集团拿地平均楼面价1890元/平方米,在头部房企里土地价格最低。正因产业协同,绿地才有机会签约更多战略项目,从而获得更低的土地价格。
今年3月,绿地控股首次涉足消费领域,拿下上航国旅65%的股权。目前,绿地在地产主业之外已形成基建、金融两大领域布局,科创、康养产业亦为战略布局赛道。考虑到基建通过“混改”快速布局,此次“混改”也是复制在基建领域的优异表现,希望进一步扩展自己的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