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守得河水清
——六盘水市政协助力水城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记
□本报记者 罗近人 王 吟
水城河是乌江主源三岔河的支流,自西向东流经六盘水市中心城区,流经市中心城区约20公里,贯穿六盘水市人口最集中的区域,是市中心城区唯一的地表河流,兼具城市防洪、排涝和城市水体景观等重要功能,被称为六盘水市的“母亲河”。
“母亲”病了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位“母亲”病了,曾经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河面上飘满垃圾,稍一靠近河边,就有阵阵恶臭扑面而来,中人欲呕,市民纷纷绕道而行。水城河一病数十年,河水流动缓慢、河道淤积、水质恶化等情况越来越严重,甚至被纳入了全国城市黑臭水体名单,市民纷纷发出呼声,要求尽快治理,拯救“母亲河”!
六盘水市政协积极响应民众呼声,对水城河全流域展开了实地调研,了解到的情况令人触目惊心——河堤墙洞流入河床里的全是污水,河边的空气里弥漫着臭气,水西南路断头处至明湖路边的400米段甚至成了“垃圾填埋场”,河床里到处是垃圾……
拯救“母亲河”
六盘水市政协迅速整理好相关资料,将一条条意见建议作为提案提交,《修建终端包闭排污渠,彻底解决水城河污染问题》《关于尽快完成人民广场附近水城河两岸整治工程的建议》《关于将水城河综合治理列入我市重点工程,并尽快实施的建议》……从2002年到2014年,六盘水市政协十年如一日,紧盯水城河治理不放松,提交的相关提案多如雪花,数不胜数,水城河一日不变清,提案便一刻不停。
终于,2014年12月,水城河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启动,2015年、2016年更被列为六盘水市“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投入资金21.81亿元,对包括水城河一干两支(水城河干流、德坞支流、明湖支流)在内的范围进行治理,其中水城河干流整治河道14.5公里,德坞支流整治河道5.0公里,明湖支流整治河道1.4公里。
据了解,水城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内容包括防洪、治污、截污、清淤、生态补水及生态修复、景观打造等,充分融入“海绵城市”、城市慢行系统、内河治理、中水回收利用等城市建设的先进设计理念和要求,设置3.5米宽的慢行步道、7米宽的马拉松跑道和1.8-3.5米宽的滨水步道。滨水步道铺设透水彩色混凝土,慢行步道铺设彩色沥青混凝土,使其遇水不涝,沿河还设计了湿地公园、植草沟、带状雨水花园、生态护坡、绿化带等蓄水排水设施,达到“海绵城市”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要求。
同时按照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对河道进行疏挖和拓宽,在河道两侧设置截污沟(管),全部接入河道两岸污水,输送至下游新建小屯污水处理厂处理为合格中水,中水回用后将作为工业用水和河道补水。通过河底清淤、生态补水,以及景观坝调节水位等综合措施,让水城河水体变清;沿岸通过绿化景观打造,实现水清、岸绿、空气清新的设计预期效果。
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截污沟、截污管、中水管、防洪挡墙、河床铺装、景观坝安装等),完成大部分景观、绿化工程,完成试验段部分文化创意景观石栏杆安装,完成总工程量的95%左右,正在全力推进剩余景观工程和绿化工程施工。
河水清了
“‘母亲河’终于变清了,我们大伙儿别提多高兴了!”正在河边步道上散步的市民胡旭东为水城河综合治理工程点赞,“我家就住河边,以前这河水臭得辣眼睛,夏天蚊子满天飞,从来不敢开窗子。现在好了,河水清了,臭气没了,景观步道又打造得这么漂亮,我每天早上都要到河边跑步锻炼呢。”
水城河重返清澈并不是治理的终点。为巩固、维护好水城河治理成果,今年6月1日,六盘水首部地方性法规《水城河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理顺水城河保护管理体制、细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加强水城河保护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而六盘水市政协也及时转变视角,积极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为水城河的长治久清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