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1737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3-19

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点思考

□任瑞羾

  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既要研究这些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要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更要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要从整体上、全局上、根本上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哲学反思。因此,我们可以把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解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曾经是黑格尔的学徒,醉心于黑格尔哲学,学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唯心论。他在1841年所撰写的《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异》中,完全是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者。但是,随着德国阶级斗争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资产阶级对普鲁士王国革命的时期,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哲学改革论》、《基督教的本质》两本著作的影响后,哲学立场发生了质的转变。他在1844年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已表明了他们是纯粹的唯物论者。但是他们的唯物论并不是完全采取费尔马哈的“自然科学唯物论”,而是用有别于黑格尔唯心论的辩证法加以深化,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辩证唯物论。并且马克思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认识论的根本论纲上加上了“实践”。因此,马克思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批判了唯心主义对于社会历史的主观臆断,认为人们对社会认识的视野应该“从天国回到人间”,聚焦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他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构成的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一、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

  从哲学理论研究的视野来看,许多学者已经习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迄今以来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方法论了,何必还要构建一个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呢?但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格局来分析,人类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大系统,社会各系统之间、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关系。而马克思主义将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研究,形成了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为认识和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因而,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论,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一般的哲学方法论,它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能够使得中国当前的高级知识分子在现代多元文化中,自觉秉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中国科学研究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具有认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尤其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义的内在统一性的政治敏锐性,使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信仰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使得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和人生的道路上去树立起自己独具人格魅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与信念,并为构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现实“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并致力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二、具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进步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着在我们面前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的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法”当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着一场有别于以往的新时期伟大改革和创新思潮,这就需要一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和实践检验的伟大社会科学理论进行指导。而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就要求科学分析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及其变动趋势,分析各阶级由期阶级利益所决定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及其思想倾向,分析各阶级的差别、矛盾、斗争以及阶级力量变化的趋势,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阶级实质,揭示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虽然,在我国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人类对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属于人类的自我认识,经历了神话的、经验的或日常意识的和科学的几个阶段。但随着科学研究和人的理性的不断发展,科学认知被具体化为一套由怀疑到形成问题,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论证,最后解答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而社会现象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观事实性,又包含着价值的内容。因此,马克思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人具有能动性,并且在‘实践’中去认识。人不仅是观察自然,而且还和自然斗争,并且改变自然,使自然适应于人的实际需要……实践不但是真理的基准,而且是认识过程中的必要阶段……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中,是辩证法唯物论的一大特色。”马克思还说:“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而实践原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所决定的。科学的实践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标志。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作为一般方法论原则,是要求我们进行思维视角的根本转换,是从主体的角度、从人的感性活动的角度去考察、理解、评价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并从主体性、客观性、价值性相统一的角度去开展研究工作,并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四、是不断发展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之中。而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实际上也就是相互作用,它必然会使对象的原有状态和性质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从而引起对象本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承认永恒发展只不过是承认普遍联系的逻辑后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主义哲学不仅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而且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包含着互相关联的三种要素:自然发展的辩证法;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思维发展的辩证法。恩格斯也说:“辩证法即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各思维的一般运动和发展的法则的科学。”这就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全部定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关于“发展”的有力论证。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旧的过程消失了,新的过程又会开始产生,过程与过程之间、新的过程与旧的过程之间就可能会产生复杂的交叉和交替,甚至发展变化。而推动这一过程生成、灭亡、变化的则是过程内部的辩证矛盾运动以及各种过程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尽管“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马克思证明了,正是在这种表面上由偶然性支配的现象背后,社会发展始终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既然是一个过程,就必然有一个复杂的社会发展规律运行于其中。因此,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在不断发展的理论,是一个不断地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发展的过程,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的方向。

  四、是研究社会矛盾的重要方法

  实践表明,在不同的社会里,由于有不同的经济生活、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关系,因而也就有在形式上、内容上、性质上都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社会问题。要能够科学、合理地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去科学地认识社会矛盾,把握社会矛盾的内涵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它与其它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因为,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社会形态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运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就没有人类社会。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在社会矛盾中利益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将会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法要求人们科学分析各个社会主体思想行为背后的利益动因,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利益关联,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倾向、利益关切和利益诉求,分析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形成过程、经济地位、政治主张、力量对比以及变化趋势。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建立和完善利益评判机制去有效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再进一步以其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的方法去研究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理论支持。

  五、是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把世界看作一个“发生、发展及消灭的过程”。也就是,一切是变动的、变化的,即万物永恒的流转的观念。唯物辩证法“动”的世界观的形成,并不是如反对唯物辩证法的学者们所说,是“闭着眼睛在安乐椅上想出来的”,乃是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人类感觉理性及实践的统一所完成的。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这对认识和理解世界历史理论,确立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对于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各种重大关系,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当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我国正处于这一变化所形成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去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和本质特征,对于我们进行科学决策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性扩展,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处于一种开放和竞争的大环境中,参与国际合作、融入世界潮流成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政治发展与政治多极化、文化交流与文化多元化等问题随着全球经济化的格局而不断出现。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去进行分析和研究。

  六、结语

  总之,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批判并继承了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依据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而变革创新,开启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它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史上一种真正独立的、科学的、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它以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为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是人类思想史的结晶,是人民群众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有利武器。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地贯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为人们科学认识社会历史和正确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根本 的方法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