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地的摩崖石刻
□文/图 雷高林
古代的文化传播不仅仅是甲骨文、竹简到纸张的记录,还有一种文化的传播方式,便是摩崖石刻。古人习惯用石碑上刻诗吟诵,记录生活和历史。
如果从摩字的本义上来讲,摩崖应理解为在山崖石头上刻画的符号、图案、文字等。而今天所谓“摩崖”,往往是在高大的岩壁上镌刻文字,以天然山体为碑体,题字和诗词,便赋予了这些无言的山崖以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贵州,最早的摩崖是无字,而且埋在土里的。贵州的苗族谣族,古代并无文字,他们在举行“议榔”会议的时候,共同立下誓约,为了表示这种海誓山盟永垂千古,坚若磐石,往往在立约之后,将一块巨石埋入土中,称之为“栽岩”或“埋岩”。这种无字的岩石,凝结着古老的民族文化,堪称是贵州最古老的无字碑。
当中原文化不断传进贵州,文人雅士们踏上了贵州的土地,从此贵州这片青山之中,鸣泉之旁,便产生大量悬崖上的题字、题词、楹联和诗词歌赋等。贵州习水三岔河的蜀汉摩崖题记和石刻共有五座岩墓,开凿成穴,岩墓旁摩崖,有图有字。图为鼓鳍张嘴、作觅食状的鲤鱼形,两侧还刻有亭阁图案和一截斧柄。汉字三行,共三十七个字,迹尚未漶漫,清晰可见:“章武三年七月十日姚立从曾意买大父曾孝梁右一门七十万毕知者廖诚杜六葬姚胡的。”是西南地区珍贵的摩崖遗址。
此外,还有南宋时桐梓夜郎溪有“水调歌头”摩崖、锦屏有“诸葛洞石壁诗”岩刻、元代仁怀宗泰年间大方观音洞所刻的“创建观音阁并圣像”摩崖、元统元年桐梓松坎堰刻“开修此水”摩崖等。
到了明万历年间,特别是明初傅友德“南征”大业完成,贵州道路拓展连通中央王朝后,更多的文人雅士来到了贵州。当时的贵州思南作为当时南征大军的必经和驻扎之路,便获得了潮底“黔中砥柱”之赞誉,并成为了今天贵州摩崖题名题词最多的地区,多达十余处。思南的万胜山有“山高水长”、中和山有“卧月眠云”,真源洞有“仁寿”等,摩崖在当地的盛行,也让思南的祠寺观门坊等楹联,诗歌遍布当地,这也让该地区充溢了人文的滋养。虽然,今天思南只是贵州一个偏远的小县城,但是,从明初就留有的砥柱战略地位和众多文人雅士在当地摩崖石刻,让这里一直充溢着浓郁的文化苗家息。今天的思南中学人才辈出,成为贵州省首批示范一类高中,当地的这些摩崖石刻对文化传承功不可没。
贵州南部的长顺县亦是贵州岩石诗刻一个重要的据点,渊源来于建文帝在长顺罗永庵的题壁诗,建文帝在此庵题有七律诗三首。其中一首还依稀可辨:“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心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看着这题壁摩崖,遥想到的是一个丧失皇位,流落江南,历尽沧桑的野老皇帝吞声哭泣。
贵州东部摩崖诗刻主要显现在黎平清水江畔:“南征”将军邓子龙登江畔飞山的题壁诗:“南来飞剑上苕荛,满眼烽烟坐里消。神器自如无鬼蜮,嫖姚何处有天骄。”展示出这位将军的霸苗家与自得。另外,在黎平的中潮祠山宫后壁,赤刻有一些没有署名的优美诗作。
到了清代,宦游之人,文人骚客踏上名山大川,壮丽建筑面前,更是喜欢在他们足迹所至之处留下岩石诗刻。清代人在贵州的摩崖,主要富集于贵阳。贵阳的甲秀楼,雪崖路、黔灵山、扶风山,春谷山等地,无一不有他们登临揽胜,载酒咏唱的摩崖石刻。
今人也有许多利用现代技术镌刻上去的摩崖字样,胜在气势磅礴,更像应景之观,古人们的摩崖更显其内涵和价值。游览贵州的大好河山,又再次看见了这些摩崖石刻,就仿佛古人站在我们面前,与我们轻轻唱和,停歇感悟之间,就像有一些缥缈的梦境不时地掠过脑海,更能让心灵得到某种启示。
习水三岔河摩崖汉字
习水三岔河摩崖鲤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