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正文 发布时间:2010-04-29


保护与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新课题

——随部分省政协委员赴黔东南州调研侧记

□本报记者  顾怡

  贵州的水电库区,大多位于多民族贫困地区。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由于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曾一度让原本完整的民族传统文化趋于支离破碎,处于衰落状况。近年来,在我省大中型水电工程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加剧了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衰落。
  2010年4月14日至16日,省政协副主席杨玉学率省政协部分委员、省建设厅、省民委、省文化厅、省移民局有关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学者就我省大中型水电工程移民安置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到位于黔东南自治州剑河县、锦屏县的国家重点工程三板溪水电站库区视察,并进行了座谈。视察组实地查看了锦屏县卦治电站大坝及厂房、三板溪电站大坝及厂房,剑河县南加镇、柳川镇了解当地移民搬迁安置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情况后,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保护

  吴晓萍,省政协委员,贵州省民族学院副院长,长期研究在现代化背景下怎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她认为,随着现代化的进行,少数民族要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要协调处理好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现代化是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每一个民族都不应当拒绝现代化;另一方面,每一个繁荣昌盛的民族都应保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保有本民族的基本特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其自身具备某种传递和延续生命的手段,有一整套自己的传承机制。
  现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正经历着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好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关乎着我们事业的成败。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许多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正面临丧失的危险,应该制订相应的文化保护政策,在谨慎鉴别的前提下,对其实行必要的抢救和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在工作中对民族文化的疏忽或失误,也无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为此,吴晓萍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这一工作目前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因为这些课的教师主要依赖于民间艺人,然而这却于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有矛,民族民间文化课的教育得不到当地教育局的人事编制。面且,民族民间文化课现在在学校也只是作为副科来学,根本进不了教学大纲。这些问题对于推广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很大的影响。
  她还例举了她在美国工作期间的亲身感受。众所周知,目前在美国有30多万的苗族人,她在刚去时有一件事对她的触动很大。当时在当美国的苗族同胞来接她当地庆祝苗年的活动现场时,让她感觉非常振奋,甚至恍惚觉得自己是身处在家乡的感觉。他们的服装,语言,民族都让她感受到在美国这样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国家里面,当地的苗族人民能够把苗族的文化传承下去,令她辈感惊讶。经过了解,得知在当地的中学生必须要选择第二外语,而学校允许学生除美语以外的语言都可以作为第二外语。那里的苗族孩子们从小在幼儿园就开始学说苗语,一直到大学对于苗族的语言和文化都可以很好的掌握,可以说他们的苗语比我们贵州很多的苗族人都好。当地政府甚至还为有需要的苗族人提供苗语翻译和法律援助。
  吴晓萍认为,就经济建设来说,民族传统文化还以民族凝聚力的形式起推动作用。实际上,民族文化的再生和复兴也正悄悄地在我们身边出现:现代建筑的豪华装饰与古朴的琉璃瓦、亭台楼阁争相辉映都可以证明这一观点。如果你到少数民族地区走走,则更会感到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巨大生命力。

呼吁修建文化遗产馆

  做为省文化厅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处处长,张诗莲长期从事这一工作也了解很多具体的实际情况。她告诉记者,随着我省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由于这些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核心区范围较小,存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身能力较弱,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建筑、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等整体性消失速度日益加快。她告诉记者,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但是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一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服装、语言、音乐等文化呈现出逐步消逝的趋势。比如苗族锡绣,堪称世界一绝,深受国内外尤其是欧洲有关人士的喜爱,国外博物馆争相收藏。锡绣在全国仅存于剑河柳富、绕号等地。锡绣工艺品工艺独特、手工精细、图案清晰、做工复杂、用料特殊,具有极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锡绣与其它民族刺绣工艺品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金属锡丝在藏青棉布挑花图案上刺绣而成,这种用料特殊的刺绣是绕号片区苗族独有的,其它地区的苗族或其它民族没有这种刺绣。但是在过去也正因为锡绣复杂的工艺和成本较高等原因,一些年轻人对本民族服饰不够重视,差点使这一传统工艺消亡。
  张诗莲建议,抓住剑河修建新城这一机遇,修建一座文化遗产馆,不仅对剑河也对全黔东南州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发掘、抢救、归纳、入库,并进一步分析、整理。
  吴晓萍委员认为,在修建文化遗产馆这一方面可以学习北京民族博物馆利用数字化这一高新科技把古楼兰人的面貌以及生活、习谷再现的经验,把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用数字化的方式保护起来。

科学保护民族建筑及工艺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各少数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这些先辈给我们留下了各具特色、种类繁多的民族建筑文化遗产。这些具有贵州少数民族特色的丰富建筑遗产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精髓,也是唯一的不可替换、不可再生、不能重现的宝贵财富。最为突出的是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干栏”式住房;瑶族的禾榔、禾晾,白族的寺院建筑等。尤其是侗族鼓楼、风雨桥,苗族吊脚楼最具特色,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建筑艺术的精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此次视察中,记者了解到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目前贵州已经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的目标,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用电带来的安全隐患。在很多的少数民族民居中,因为缺乏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乱拉乱接电线、用粗铜丝或铁丝代替保险丝、使用大功率电热器、电线绝缘老化等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少数民族村寨的建筑多比较密集,房屋紧紧相依,绝大多数都以木质结构为主,且寨间小路狭窄的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将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为此,省政协委员建议,科学合理利用新型建筑材料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村镇处处长杨跃光认为,房与房之间的空隙小,百姓不科学安全的用电和用碳盆考火的习惯都是火灾的隐患。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消防这一工作的投入,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宣传安全用电以及防火知识,让少数民族建筑不再受到威胁。
  杨跃光还谈到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民间建筑工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如今高楼大厦比比皆是,现代化的建筑队伍利用现代化建筑工具建起了钢筋水泥的森林,但是在我们的少数民族地区那些传统的民族建筑也遭受到位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年轻人不在乎传统工艺,老工匠流失严重,造成了如今少数民族古建队稀少的局面,杨跃光建议要加大民族建筑技艺的培训力度,成立专业古建队,把少数民族建筑技术传承下去。
  在此次视察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库区移民搬迁范围广,涉及的乡镇多,安置地点分散等情况,给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很多古色古香的自然村寨只能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封存在有关的文字图片和资料中。沿江的珍贵遗迹文物也无法全部搬迁。甚至很多诸如生产技术、生活习惯、节庆文化、歌谣、传说故事等这样的无形文化遗产随着库区村落的搬迁,人口大量外移,也失去了原来存在的特定环境,失去了原来传承它们的特定人群,这些文化的传承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省政协副主席杨玉学在视察中指出,黔东南自然风光神奇秀丽,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民族风情浓郁迷人,被誉为“世界苗侗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也是黔东南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随之面临着强劲冲击,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水电工程开发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民族文化产业与其它经济产业布局的关系。切实把移民安置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增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自信,培育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杨玉学强调,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的优势,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重点,围绕移民搬迁安置实施中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筑规划、风格的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成果等方面建言献策,深入细致地把政协的工作落到实处。


建在山腰的少数民族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