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正文 发布时间:2006-10-17


黄埔女杰胡筠

□李永军

  胡筠原名胡昀,字敛容,幼名咸慎,曾用名李芙蓉,一八九八年二月十日生,湖南平江大坪人。胡筠亦自幼刚强好胜,有丈夫气,爱读《岳飞传》、《水浒传》,尝以古代女英雄自诩,一九二四年八月考入平江女子师范,与中共党员余贲民、李宗白等为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新思想,撰文呼吁启蒙,抨击时弊,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愤而反对英国洋油起岸斗争,登船演说,激昂慷慨,被驻军推入汩江,脚伤仍无惧色。事载当时报纸,论者以为女杰。一九二五年由余贲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胡筠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为黄埔6期学员。北伐时胡筠任叶挺独立团政治处宣传员。1928年7月,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胡筠率领游击队协助作战,胜利后首任平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此后,又相继任红16军独立团团长、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红军学校5分校女生团政委等职。一九三一年,中共湘、鄂、赣省委成立,被选入省委常委,兼妇女部长。一九三三年受王明左倾路线打击,执行者来到湘鄂赣后,改组省委,胡筠被诬为“AB团”,胡筠改任省互济会主任、省委党校教务主任。次年被害,一九四五年中共七大会议上平反昭雪,一九五0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胡筠喜爱音乐、戏剧,以其所长,谱写诗歌,颇受赞扬。治军之余,曾创作大量宣传作品,其最著称者《李更探监》和《鲁胖子哭夫》等,前者反映罗纳川夫人李更探监,感人至深,后者形容鲁涤平哭张辉赞,淋漓尽致,两剧至今流传在万载小源等地,刊载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万载资料分册中》。
  胡筠在遭受非难期间,依然积极工作,在党校培养了大批干部,亲自慰问伤病员,看望女兵,鼓励大家努力生产,支援前线。她还编写过一些歌曲,如《妇女当红军》“艰苦的战友们战争开始,抛开你们的家庭,勇敢向前进,不怕流血牺牲,消灭敌人。”一九三三年胡筠受诬被捕,有狱中自述的“牺牲换人间幸福,奋斗乃吾辈生涯”句永昭青史。胡筠所创作的歌剧和舞蹈,现收入《湘鄂赣苏区文化史资料》,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胡筠回平江组织游击队,以公公李采藻要成立清乡队的名义,装成阔太太,到湖北通城等地买回七支步枪、几百发子弹,成立了有50多人的游击队。
  一九二八年春胡筠任中共北乡特委书记,平(平江)、湘(湘阴)、岳(岳阳)游击总队第二大队党代表。“三月扑城”失败后,县委书记毛简清潜往上海、代书记罗纳川牺牲,胡筠奔走四乡,与张警吾、李宗白、毛贲民等联系后,被推举为平江县委书记。同年,平江起义后第二天她率领游击队和部分群众进入县城与彭德怀起义部队会合,她被选为平江县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县工农革命军总指挥。同年十月任红五军第一纵队党代表。一九三0年任湘、鄂、赣暴动委员会党代表,率领赤卫军20个团随红三军团攻占长沙,被选为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委员。同年任赣北特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赣北独立团团长,配合红十六军攻战江西武宁、修水、铜鼓、宜春,继任红八师师长,率部攻占湖北通城、通山、崇阳、阳新等县。
  胡筠曾指挥的著名战斗,并为父老所传颂的有声东击西的木瓜乡“石壁之战”、用辣椒烟熏岑川乡“碉堡之战”、利用地形杀回马枪的“泉水之战”、扰敌致疲然后主力远程奔袭的修水县“朱溪之战”,用棉絮绑在桌子上令战士顶着桌子冲锋的“武宁之战”等。又《通城人民革命史》载,一九三0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率红八师及赤卫军一千余人采用内应外合的战术,一举攻克了通城,缴枪一千三百七十余支,长机枪五挺,手枪三十余支,子弹十余担,其他军器无数。胡筠在担任红军学校女生团政委时,她运用武汉军校学得的军事知识,指导女生们的军事学习和训练。一次敌人进犯省委会,胡筠率领女生团和省委机关的女同志参加反击战。这次战斗数她所率领的娘子军打得最出色,省委嘉奖了她们。胡筠每次战斗中身先士卒,两次负伤,坚持指挥,她从实践中总结出“拦腰截尾,打敌消残,敌进山,我下山,敌分散,我集中,敌去河东,我往河西,我忽东忽西,时隐时现,积小胜为大胜”等游击战术。据当时报载:“彭德怀与胡筠的部队互相呼应,声势浩大,赤焰所播,如火燎源。”
  共和国成立后,当年曾和她共同战斗过的同志,非常怀念胡筠,彭德怀元帅称她“多好的一位同志啊!她革命坚定,打仗勇敢,是个难得的女将”;裴周玉少将题诗赞她:“双枪战敌军,生死不求名,智杀敌团总,只身入贼营”;原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锐题诗:“当年烽火鼓咚咚,幕阜山前一女雄,动地惊天生与死,至今仍爱说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