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帐钩
□翔 子
我还很小的时候,母亲曾告诉我,她与父亲结婚的时候,外婆给了她一副银帐钩,那是她最贵重的嫁妆,还说那是按习俗传下来的长女嫁妆。也就是说,那副银帐钩原是我外婆的母亲先给外婆,然后又由外婆给了我的母亲,因为外婆和我的母亲都是家中的长女。
银饰在布依族传统文化习俗中是辟邪的器物。用银子制成帐钩作为嫁妆,算不上显摆,但足以表达父母对出嫁女儿的疼爱之心,祈盼她婚姻美满、子女健康、家庭幸福。
作为外家赐予的祖传嫁妆,我的父亲和母亲都十分珍视这副银帐钩,只有在母亲“坐月子”或一家人过大年时才会使用,平日里都是挂着父亲自己用铁丝扭成的那一副普通的帐钩。
我至今还依稀记得,母亲专门用一块红布包着那副珍贵的银帐钩。偶尔拿出来挂用时,她都会细心地擦拭一遍,让银帐钩更显历久弥新。
两支银帐钩一模一样,共分为三节,上节是螺旋形方条,约有10厘米长,顶端是挂索的眼孔;中间一节较短,形如一盏小灯笼,里面是一颗银珠,摇摆时叮当作响;下节是一个大弯钩,圆圆的,像个倒立的大问号,与小灯笼之间相互可以旋转,是用于钩拢蚊帐的功能部位。整个银帐钩白亮亮的,工艺简练而精致,品相朴实而大方。
按习俗规矩,作为长女的姐姐出嫁时也应带着银帐钩作为嫁妆。然而,姐姐待出嫁之际,却因家境困难,未得到那副银帐钩。那一年,我和弟弟先后考上了外地的学校。对于当时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同时供两个孩子到外地读书,开支压力不言而喻。为了让我们兄弟俩完成学业,在那几年里,父亲和母亲可谓是想尽了办法,也受尽了苦头。
受委屈的人还有妹妹,她未上中学就被迫辍学回家务农了。那时家里没有谁外出打工,全家的收成主要就是粮食,能变卖成钱的东西只有少量的鸡和鸭。年运平顺时,偶有猪崽和牛犊出售,那算是大笔收入了。
好在我母亲是个酿酒的能手。她把家里的部分粮食酿成酒以后再卖出去,细算下来可净增两成左右收益。这也算得上是“家庭小作坊”的经济收入了。
向乡里的信用社贷款,是我父亲在“家庭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惯用的“政策手段”。一来是用于周转购买农用物资和鸡崽鸭苗,二来是用于应急开支或负担我们的生活费。
记得有一年,年景特别不好,养的家畜遭遇瘟病,种的作物又因各种原因损失了大半收成。由于信贷老账未清,无法再获得贷款,万般无奈之下,父亲把祖上分给他的两间老屋转让给了堂哥,接着还把自己亲手制作的木匠工具也变卖了。母亲见状,也悄悄拿上自己积蓄多年的土花布、床单等压箱底陈货到乡场上去卖。
能卖的东西几乎都变卖了,但家里的开支还是撑不下去,在校的两兄弟也还在等待家里寄来的汇款单。怎么办呢?看着父亲已“黔驴技穷”的样子,母亲也心慌得流泪。
正当走投无路之际,听隔壁的伯妈说有个商贩正在走村串寨收购各种旧物件。于是,母亲便动了心,趁着父亲不在家,偷偷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唯一传家宝“银帐钩”卖掉了。努力央了半天价,换来了305元人民币。
后来母亲跟我说,卖掉那副银帐钩之后,她生怕父亲不高兴,所以一时间不敢跟父亲透露。就这样她越担心越睡不着觉,连续一段日子都在失眠。过了几个月,母亲实在不敢再瞒下去了,于是才坦诚告诉了父亲。果不其然,父亲知情后对母亲发了一通火。其实,过后父亲也很自责,只恨自己没能力,母亲逼不得已才那样做。
后来有一天,父亲问母亲把那银帐钩卖给了哪里的人,母亲说是邻村姓“梁”的一个老板。父亲说,那人他认识,于是,父亲多次登门询访梁老板。前两次没遇着,第三次碰到了,但梁老板说早已转手出售给外地大老板了。父亲又追问梁老板:“那个外地大老板还能找到吗?”梁老板说:“那人是广西那面来的,几年都没见一面,很难碰上哦!”梁老板反问父亲:“找他做哪样?”父亲说:“我想把我家那对银帐钩要回来,不管多少钱!”
梁老板听后哈哈大笑:“你开玩笑哦,那银帐钩恐怕早已被熔成别的什么东西了呢!”看见父亲愣着,梁老板略带善意地安慰他:“如果你实在觉得可惜,不如等到今后有钱了再买一对新的做个留念就行了”。
回家的路上,父亲越发觉得梁老板的建议不无道理,便暗下决心采纳他的建议。然而,碍于家里一直比较困难,父亲迟迟没法落实自己的计划,但这件事始终在他的心里念念不忘。
几年后,弟弟和我都有了工作。我和他商量,等把家里的欠款都还清了,就合起来积点钱去买一副新的银帐钩“补偿”母亲和父亲,慰藉他们的一片苦心。
父亲得知我们的想法后,反过来安慰我们:“不用买了。你们的妈妈过世前已交代过,当年偷偷卖掉银帐钩供你们读书是她的主意,她是心甘情愿的,也没有埋怨过谁。她只是觉得对不起你们的姐姐,因为她出嫁时我们没有给她陪嫁银帐钩。”
听了父亲的话,我们兄弟俩沉默了良久。当天夜里,我在被窝里偷哭了一宿。
往昔岁月艰难,母亲忍痛卖掉最心爱的嫁妆供孩子上学,是因生活的无奈和对孩子最深沉的爱。如今,时代翻开了崭新的篇章,国家助学政策让无数孩子不再因家境贫寒而放弃梦想。
每天,看着家附近的学校里,孩子们安心地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开心地在操场上运动玩耍,我对国家蓬勃发展的感受愈加深刻。往昔的悲痛已化作前行的动力,激励着我们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继续奋进,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在安稳与幸福中,向往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