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料中的遵义中共党组织活动与抗战事迹
□文/图 陈运洪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北平、上海等地读书的遵义新舟镇人夏尊一(夏遵一,今新舟村人)、夏爵一(夏觉—,今金钟村人)、陈沂(佘万能,今永福社区人)、胡畏(胡瑞蓂,今平溪村人)和余正邦(高羽,今永乐镇源泉村人)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遵义县志》载:1932年,夏尊一、夏爵一、陈沂等在上海创办《黔民》刊物并邮寄回乡。1933年夏,在北平中国大学读书的余正邦,回到“贵州省立第三中学”(今遵义市第十一中学)和女中(今遵义市第四初级中学)任教,还引导三中图书管理员谢树中(谢家新,今播州区团溪人),今平溪村的学生罗俸宽(罗有余)、罗俸永(罗红)和萧汝福(今播州区团溪人)等人成立“马列主义读书会”,传播爱国民主思想。同年底,罗俸宽自编教材,在埃山(今平溪村)农村办起“农民夜校”,宣传进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共遵义县历史》载:1931年6月起,中共党员先后有遵义县城周守如(周济,今红花岗区人)、四川人曾慕琴(曾仲)和大足县周司和(周雏群)、荣昌县刘家国等人在遵义县境内开展隐蔽活动;使今新舟镇平溪村罗俸永、罗俸宽、罗俸余(罗君彝)、胡瑞熊和孙玺常(孙云,今永福社区人)等一大批进步青年先后走上革命道路。1934年5月,周司和、刘家国和翁乾盛成立“临时党小组”,是中共遵义县历史上第一个党组织。《遵义县志》载:1930年在老蒲场东侧(今新蒲办)建飞机场;1934年,郝梦龄部47师、54师继建;抗战初期,曾试降三次小型飞机。因缺水、风向和近周多高山而废弃。刘家国、翁乾盛曾充当修飞机场的苦力,就地开展活动,后因翁乾盛病逝,临时党小组解散。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遵义,围绕“建立遵义的工农政权”的议题进行讨论。1月10日,在红军总政治部指导下,在老城祝厘寺成立“革命先锋队”。3月5日,中央红军在老城杨柳街成立“遵(义)湄(潭)绥(阳)游击队”,由红九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王有发任政委,共120余人,设4个分队,转战于遵义、湄潭、绥阳三县交界之地。12月,“中共遵义县委”成立,杨天源任书记,主办刊物《新民月刊》,演出进步话剧,开展学生运动。1935年冬,经杨天源介绍,谢树中、罗俸宽、罗俸永等9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7月,“中共遵义临时县委”在老城水硐街(今红花岗区)组建,谢树中任书记、罗有余任组织委员、罗君彝任军事委员兼“红军遵湄绥游击队”队长,同时还组建了“中共火烧舟区委”,罗俸永任书记,配合游击队开展革命斗争。11月16日,谢树中、周济、罗俸宽被捕,县临委解体。1936年冬,在中共火烧舟区委的领导下,由夏尊一出面动员夏仲福、夏开合、夏华斋、夏和清等人士,在黄池寺(今新舟村)成立“火烧舟新三民主义研究会”。1935年至1940年,中共遵义县委陆续发展了五批40余名中共党员。中共遵义县委活动几经暂停和恢复,至1941年12月解体后终止活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据《遵义抗战纪事》载:1937年到1940年间,遵义县有32名男女青年奔赴延安。其中,本地有罗俸永、余正邦、胡畏、佘福谦、孙玺常、萧鉴、罗茜、李坚屏(李洪福,今金钟村人)、杜淳(杜龙萱,今新舟村人)、文晓征(文发谦,今永福社区人)、黎以宁(刘廷昌,今金钟村人)等10余人,分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女子大学等学习。毕业后,分别分配到党政、军队、文教、文艺等单位工作,为党的革命事业奋斗终身。
《遵义与抗战文集》载:民群小学有“反帝拥苏同盟”成立时的校门……新蒲中桥有1940年路过此地的随军工匠裘宗熙留下的“抗日救国桥墩”。《遵义县志》载:1938年夏,“青年抗日救国会”,先后创办《新声》《游击队》《活路》等墙报,在遵义县城和团溪、火烧舟、茅坡、板桥等地张贴,鼓舞民众支持抗日。
据不完全统计,遵义县有名有姓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牺牲的抗战烈士452人。其中,张登仪(今新舟镇群乐村人)1930年在延安进入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毕业后任延安警备司令部参谋,1933年牺牲。八路军115师687团组织干事佘福谦在1940年冬护送去敌后开展工作的同志时,遭遇日寇攻击而牺牲。1943年9月25日,胡畏所率领的《抗敌报》报社队伍在夜宿河北阜平县小水峪沟时被日军包围,胡畏等7位同志在突围过程中不幸牺牲。1945年7月,中共上海地区地下工作者杨永泰(今永乐镇官田村人)牺牲。
如今,黄池寺的“新三民主义研究会”旧址、永乐镇民群小学的校门等,都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这些遗迹,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丰碑——它们镌刻着革命者永不褪色的理想,承载着遵义人代代相传的担当。这种精神,是民族的根脉,是国家的魂魄,必将如星火般照亮后人永续奋斗的征程。
(作者系遵义市政协新蒲新区工委副主任)

永乐镇民群小学反帝拥苏同盟旧址

“红军遵湄绥游击队”洞上会议旧址

新舟镇平溪村罗俸宽烈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