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的笑脸才是最好的“履职证书”
——记省政协委员刘启录
□杨维波
“政协委员不是‘荣誉头衔’,是替群众说话、为发展献策的‘责任岗位’,不学习就跟不上需求,不调研就找不准问题。”这是省政协委员、黔西南州安龙县招堤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启录常挂在嘴边的“履职信条”。自2023年1月履职以来,她始终以“群众需求”为重心,把委员履职的使命扛在肩上、落在实处,用一桩桩暖心事、一件件实在事,在群众心坎上写下满意的“民生答卷”。
每次参加省、州政协会议,她总带着笔记本“满格记录”——大会报告里关乎民生的政策方向、联组讨论中各行各业的发展难题,都被她密密麻麻标注,再结合日常调研走访的实际情况梳理成提案。2023年至今,她在会议期间提交的3件提案均获立案回复,从基层治理的细节优化,到民生保障的政策落地,字里行间都是对群众迫切愿望的思考,每一件都“有温度、带雨露、接地气”。
作为分管卫生健康、文化旅游、教育、工会等工作,联系官桥社区的街道办副主任,刘启录的履职工作都在那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里。她常说:“政协委员的责任,既要‘开口说’,更要‘动手干’,群众的笑脸才是最好的‘履职证书’。”
她聚力打造安龙文化旅游的“活名片”上,让乡土文化焕新彩:2023年以来,统筹举办街道级文化活动6场,组队参加县级赛事8次——2024年街道篮球队斩获亚军,“狮王争霸赛”捧回“狮王称号”;更手把手指导申报非遗、打造旅游村寨:联合村“布依舞狮”“狮头制作工艺”、顶庙村“布依舞狮”成功入选安龙县首批非遗名录,联合村2024年获评“州级乙类旅游村寨”,布依文化越来越受游客青睐。
她织密教育保障的“安全网”,守住“不让一个孩子失学”的底线:走村入户宣传义务教育政策,严防学生辍学务工;2023年秋季学期以来,推动575人次享受学前教育资助、3539人次享受义务教育资助;优化教育基金管理使用,帮扶122名困难学生,让“上学难”的担忧变成“有学上”的安心。
在官桥社区的“服务圈”中,她把乡村振兴的答卷写在田间地头:认真核查返贫预警线索,为3户监测户精准落实“3+1”保障;为4户困难群众申请红十字会救助金,给28名跨省务工者争取交通补贴,为23户农户争取产业奖补;反诈宣传、矛盾调解、森林防火、耕地保护……社区大小事她都“盯紧抓实”,让官桥社区的发展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在她的心中,“群众的‘小事’,就是履职的‘大事’。哪怕是电压不稳、线缆杂乱这样的‘家常事’,解决好了,群众心里就亮堂。”刘启录始终把“社情民意”装在心里,用“及时雨”般的行动,破解群众的“烦心事”。
2023年以来,她累计收集社情民意10条,全部被县里采纳。官桥社区碗厂组198户800余人长期受电压不稳困扰,洗衣机转不动、饭煮不熟,她得知后立刻撰写《关于招堤街道官桥社区碗厂组供电急需增压扩容的建议》,推动项目立项实施,让村民终于用上了“稳定电”。海庄村中寨组、塘子组村民反映同样问题,她又协调增设变压器。
在履职中,刘启录的提案更是紧扣群众急难愁盼,推动了“民生大改善”。2024年1月,她在省政协全会上提交的《关于支持县(市)老旧通信线网改造的建议》,引起省政协的关注,并得到了迅速督办。移动、电信、联通三家公司投入2000多万元,整治安龙县老旧光缆、建设城区主干道管道。一份提案引来安龙天空“无线”美,老旧小区的“蜘蛛网”不见了,居住环境改善了,全县人民笑了。
从社区院落的“家常话”,到政协会议的“好声音”;从田间地头的“调研踏访”,到群众心坎的“民生答卷”,刘启录用履职诠释“政协委员”的内涵——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俯身察民情的责任与担当,她一直带着这份初心,在履职路上不断前行……

刘启录委员(前排右一)在社区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