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同御侮 黔山续文脉
——贵州省博物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化·文物·文献展”见闻
□文/图 本报记者 何佼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15日,“华夏同御侮 黔山续文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化·文物·文献展”在贵州省博物馆开展。
八十载光阴流转,但历史的记忆从未褪色。此次展览依托省博馆藏文物资源,讲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贵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1945)通过内迁机构保护文物、支持高校西迁等行动,守护和传承中华文脉所做出的贡献,彰显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不分地域、不分党派,一致对外御敌的决心和中华文化在重重危机中依然努力生长、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本次展览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博物馆承办,分为“民族抗战 贵州贡献”“学府西迁 教育共存”“包纳四方 共建文化”3个篇章,共展出170余件文物文献、190余张历史图片及4个复原场景,系统展现了抗战时期贵州作为西南战略后方,如何凭借地理位置提供庇护,成为战时重要的文化保存地。
该展览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开展当日就吸引了1.9万余名观众进馆观展。
民族抗战 贵州贡献
黔山的岩石记得,烽火中贵州从未沉默——
谢绍敏咬指血书“还我青岛”,腾久寿热血洒落淞沪,黔籍子弟在正面战场的焦土上踏下足迹;日机“二四轰炸”燃贵阳,“黔南事变”铁蹄过荔波、独山,乡亲血泪混响70万从军誓言;1200万人次投劳公路机场,70万难民得栖身——这是贵州用血肉之躯筑起的生命防线。
林青就义前唱《国际歌》,王若飞镣铐间谋救国;皖南事变寒夜,63烈士热血未熄,刘仁昂首、陈淑蓉不屈,正是黔山永不折弯的脊梁。晴隆拐痕、图云关暖、旧州机场风、和平村墙,串联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脉络;办事处的灯光、故居斑驳的青砖、浙大西迁的琅琅书声……如时光的绳结,拴苦难牵警醒。
黔山不语,刻下答案:血不白流,记忆重过山——
中国共产党在贵州宣传“北上抗日”主张,号召各界团结御侮。贵州作为战时大后方,各族儿女以赤诚之心投身抗战洪流,以热血践行统一战线的誓言;数十万黔籍将士转战南北,浴血奋战;后方民众抢修公路、运输物资、收容难民,撑起抗战生命线;各族群众、各种组织节衣缩食支援前线;各种抗战组织纷纷成立,高举文化抗战大旗,以多种形式发动群众,宣传统一战线,共御外敌……
步入展厅,这段被尘封的历史骤然苏醒。“这份抗敌的杂志展现了‘二四轰炸’中日军的暴行。有一段话就是这么说的:死伤有我的骨肉,我哀悼他人,我哀悼自己,我现在没有什么心情,除了誓死报仇,就是抗战到底。展墙上这些惨无人道的侵略行径,令人发指的侵略场面,这是铁的事实。”讲解员武俊彦深情地向观众介绍。
展览现场还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再现抗战烽火岁月,吸引广大观众驻足观看。
“革命先辈们以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坚持抗战,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不仅要倍加珍惜,更要深刻铭记,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高一学生许潇文看了展览后心潮澎湃。
学府西迁 教育共存
抗战烽火中,东部高校跋涉千里西迁贵州,与这片土地结下深厚情缘。这场教育迁徙不仅是战时的权宜之计,更是一场文化根脉的异地重生。
“学府西迁 教育共存”展厅生动展示了贵州人民为中华文化保存所作出的贡献,也展现了贵州社会与内迁学校“合作共建、相互支持、互利互助、共同发展”的文教景观——
浙江大学迁至遵义、湄潭后,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师生们在茅屋中坚持教学与科研工作,培养出众多日后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迁至贵阳,地质系师生深入黔中山区勘探矿产,为抗战物资供给提供了重要支撑。
与此同时,内迁的文化机构与出版单位在贵州坚持发声,《新华日报》《抗战文艺》等刊物在深山中秘密印制发行,油墨香气穿越封锁线,传递着民族不屈的信念。这些文化力量的汇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思想与技术,更激发了贵州本地教育、出版与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让这片土地从“边地”变为“文化抗战的后方重镇”。青岩古镇的石板路、镇远古城的吊脚楼、安顺屯堡的石墙间,处处回响着“不分地域、不分党派、共护文脉”的时代强音。
“浙大师生在遵义湄潭坚持科研教学史迹、文人学者在贵州创作的珍贵手稿、当地群众腾给师生居住的房屋……每件文物和照片的背后都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二学生欧凌睿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惊叹的光芒。
包纳四方 共建文化
战火席卷华夏,国宝南渡,于洞穴幽光中静待黎明;文人学者与黔地百姓相遇,在对话中点燃新的思想星火——
1933年,故宫博物院紧急装箱1.3万余箱文物,欲分5批运到上海避难。三年后,这批文物才运到南京,在日军全面侵华后,又紧急分南、中、北三路向西疏散。
期间,南路80箱共计1022件文物从汉口、长沙转运至贵州,分别藏于贵阳六广门毛公馆、安顺华严洞等地。直至1944年日军侵占贵州黔南爆发“黔南事变”,存放在安顺华严洞的文物才紧急转运四川。这批文物在安顺华严洞“隐居”共5年10个月零13天,贵州成为了中华文化最坚韧的“避难所”。
“那些泛黄的照片无声诉说着:文化的生命力,正是在最黑暗的时刻,由无数普通人的坚守而熠熠生辉。贵州用它巍峨的山川与博大的胸怀,守护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火种。”观众吴先生感触深刻。
“包纳四方 共建文化”展厅,通过展示内迁至贵州的文化机构和文人在贵州的各类活动,重点表现外来文人与贵州社会的互动,共同为抗战做出的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贵州行动”“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的贵州故事”“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贵州汇聚”……展览开展当天,省博物馆还举办了“贵博讲坛”活动,邀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丁凤鸣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贵州印记》为主题作专场讲座。
“展览为之赋形,讲座为之铸魂。聆听专家的深入讲解后,那些静止的图文史料在眼前变得鲜活起来,让我得以窥见历史洪流中个体的命运与抉择,感悟愈发深刻。”观众李女士感慨道。
历史以冷峻的目光审视着文明的每一次考验,而贵州在这场民族文化的存亡之战中,以沉默而坚韧的姿态,完成了它的使命。
当战火席卷华夏,这片山水不仅庇护了华夏的文脉,更守护了一个民族最珍贵的精神根系;当战火远去,文化守护者的身影仍永存于历史的记忆之中。那些在黔中大地默默耕耘的学者,那些深藏洞窟的典籍,如在烽火中依然不辍的弦歌,都在诉说着一个民族最深沉的文化自觉。
“此次展览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在贵州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这段历史启迪我们在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践行文化自信的今天,守护文脉就是守护民族未来,传承精神就是凝聚复兴力量。”省博物馆副馆长李甫表示:“我们要从泛黄的历史文献中汲取坚韧不拔的毅力,从斑驳的文物中感悟兼容并蓄的智慧,将抗战精神转化为推动贵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将持续至11月,让我们在历史的烽烟中触摸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于回望历史中汲取磅礴的奋进力量,在铭记苦难中坚定前行,让抗战精神如血脉奔涌,在新时代激荡起更为壮阔的波澜。
展览现场。
观众在一排排照片前追忆历史、感怀现在。
展览现场的故宫文物南迁复原场景。
观众在“民族抗战 贵州贡献”展区参观。
参加展览开幕表演的学生们在贵阳“二四轰炸”展墙前敬礼。
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参加远征军时留下的物件。
胜利出版社编印的刊物——《中国胜利与日本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