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榜梯田:最美的大地指纹
□文/图 郑 霁
2024年12月,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公告,位于黔东南州从江县加榜乡的加榜梯田,正式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贵州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再添坚实力量。
月亮山深处的诗意
在黔东南州的月亮山深处,加榜梯田宛如大地的静默诗篇,层层铺展,曲折蜿蜒。
这片梯田,是苗族人民世代辛勤耕耘的杰作,也是他们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智慧结晶。苗族,被誉为“稻饭鱼羹”的民族,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种植水稻,同时以与鱼、鸭共生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循环共生的和谐生态系统。这种古老的稻鱼鸭复合种养模式,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还孕育出独特的农业文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加榜梯田不仅是一处风景胜地,更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印记。在这片土地上,每一道田埂、每一缕水光都蕴含着千年的农耕文化,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春天来临时,春水初灌,山谷中蓄满水的梯田变成无数面镜子,倒映着游走的流云和燃烧的晚霞。夏日里,加榜是一片翠绿的海洋,微风吹过,稻秧摇曳,层层翠浪翻滚,宛如大地的呼吸将绿色丝带吹拂。苗家姑娘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在田间劳作,远远望去,宛如翩翩起舞的蝴蝶。金秋时节,梯田展现出层层金黄的景致,从浅到深,金黄的稻浪从山脚一直延伸到云端,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香甜,山谷里回荡着欢快的劳动号子。冬天的加榜梯田也别有韵味,霜雾笼罩下的梯田,像是一幅淡墨山水画。特别是雪过天晴,云淡风轻,整个山谷都披上了银装,静谧的吊脚楼隐匿其中,宁静而祥和。
置身于这片梯田之中,抬头望去,仿佛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展现在眼前。静心聆听,似乎能听见土地与光阴共同奏响的那深沉而悠扬的回音,在心间久久不绝。
梯田间的活态历史博物馆
苗寨与梯田的共生是加榜最动人的风景。十几个苗族村寨像珍珠般散落在梯田之间,其中以党扭村、加页村、加车村最为出名。
苗家吊脚楼依山而建,黑瓦木楼层层叠叠,底层架空养着鸡鸭,二楼住人,三楼堆放谷物,屋顶的牛角装饰与晒架上的玉米、辣椒相映成趣。每当炊烟升起,青灰色的烟雾与梯田的水汽交融,整个村寨都笼罩在朦胧的诗意中。
村寨里的吊脚楼比想象中更加古朴,它们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故事。在加榜梯田的褶皱里,仿佛能触摸到过去与现在的连接点,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承载着这片土地的记忆与情感。这里不仅是一处风景胜地,更是一处见证活态历史的博物馆。
走进苗寨,能感受到最鲜活的民俗风情。老人穿着靛蓝土布对襟衣,坐在门槛上用苗语聊天;妇女背着竹篓去田里劳作,裙摆上的银饰随着脚步叮当作响;孩子们在晒谷场上追逐嬉戏,笑声惊飞了檐下的燕子。若赶上苗族节日,比如 “新米节”,全寨人会聚集在晒谷场打糍粑、唱山歌,米酒的醇香与糯米饭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游客也能加入其中,体验舂米、织布的乐趣。
梯田里清澈的泉水中,鲤鱼自由游弋,秋收时节,人们将其捞出,用山姜和紫苏进行焖烧,鱼肉中带着禾苗的清新与甜美。村尾的禾晾架上,金黄油亮的糯稻堆满,夕阳下,它们仿佛变成了竖琴的琴弦,音符被拨动,苗家姑娘的歌声在晚风中悠扬响起。
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推进,如今的加榜梯田景区内会定期举办山地越野长跑、户外梯田骑行等运动赛事,落成的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摄影基地,内有禾墅、与雾居等精品民宿和望山营等宝藏露营,还推出了“我在加榜有亩田”等农旅新业态产品,通过推进湿地保育、科普研学、生态观光、农耕体验等多元项目,打造集自然保护与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示范点。
然而,正如一位返乡的苗族青年所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这里永远是我的根。这些梯田承载着太多故事,它们不仅是我们的粮仓,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今的加榜梯田,依然坚守着春耕秋收的古老传统。当你在星空下聆听蛙声与鼾声的交响乐,便会深切体会到陶渊明所描绘的“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的恬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