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底色
□罗用能
七月的熏风,裹挟着红土地的炽热情愫,引领我们一行人深入黔北大山的褶皱之间。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乡的山路在车轮下蜿蜒伸展,犹如即将呈现于我们面前的那条渠——那是三十六载岁月精心雕琢的纽带:一端紧锁着共产党人不改的初心,另一端则牵引着喀斯特地貌中万亩梯田对清泉的深切期盼。
在团结村的蝉鸣声中,似乎蕴藏着三十六个春秋的铿锵凿石回响。九旬高龄的黄大发矗立于渠畔,他那皱纹间流淌的故事,比渠水更加清澈透明:三重大山无法压垮他那坚毅挺拔的脊梁,三道绝壁磨灭不了他那执着的目光,三道险崖更阻挡不住他那前行的脚步。当他铿锵有力地喊出“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豪言时,阳光恰好自渠面跃起,洒满田间,激起层层翻滚的稻浪。
我们沿渠而行,仿佛是在触摸一串凝固的惊雷。那些凿痕中饱含着共产党员的炽热体温,每一块石头都铭记着“让我先来”的豪迈誓言。九旬老者的手掌与历经三十六载风霜的钢钎,在时光的流转中完成了历史的接力——当渠水潺潺流入灶台,我们的耳畔回响的是锅碗瓢盆交织的脱贫乐章;当渠水滔滔漫过稻穗,我们眼前展现的是贫困之根在泥土中逐渐消逝的景象。
活动的尾声之际,天空骤然垂落绚丽的七彩绸带。彩虹与老党员的白发交相辉映,那笑容比阳光更加灿烂耀眼。在手机镜头中,九旬老者的坚守与横跨天际的绚烂景象交织成一幅神圣的图腾:原来,所有的艰苦奋斗终将绽放出如此壮美的风景。有人或许认为这只是巧合,但我深知,这是大地对愚公精神最温柔的回应与最高的肯定。
他向我们倾诉,信念是比钢钎更加坚硬的钻头。三十六年来,他重复着同一个动作,这并非固执己见,而是共产党员对承诺最为虔诚的阐释与践行。当我们这些年轻人偶尔抱怨工作繁琐时,应当回想起那些在绝壁上仰望星空的夜晚——他将“为人民做点事”的信念,培育成了一条蜿蜒绕峰的璀璨银河,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他教导我们,科学是劈开悬崖峭壁的另一种强大力量。失败并非终点,而是渠水蜿蜒流转中那优美的弧度,象征着坚韧与不屈。当我们在室内争论不休时,应当铭记他在昏暗油灯下刻苦钻研工程图纸的身影——勇敢与科学,始终是共产党员的双翼,助他们翱翔于天际,追寻着光明与希望。
他提醒我们,威信是用汗水浸泡出来的印章。那些带头跳进冰冷水中清淤的清晨时光,那些饥荒年间将口粮慷慨分给群众的感人瞬间,让“共产党员”这四个字在黔北大山深处熠熠生辉,拥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如今,当我们在社区调解矛盾纠纷时,掌心的温度中应当蕴含着他所传递的那份赤诚与热情,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返程的车上,渠水潺潺的声响仍在耳畔回响不绝。金海域社区的灯光渐次亮起。我恍然大悟:大发渠并非大自然的奇迹,而是每位共产党员心中应有的河流——让初心的活水绕过形式主义的重重大山,翻越官僚主义的绝壁险峰,最终汇聚到群众的期盼之中,滋润他们的心田。
彩虹或许终会褪色,但有些东西却永远鲜亮如初。比如那历经三十六载凿刻而不碎的誓言,它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比如一个半世纪仍炽热跳动的心,它如同燃烧的火焰,传递着无尽的温暖与力量;比如我们此刻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的誓言:在社区的长椅上、在步道的灯光里、在每一次俯身倾听的瞬间,让大发精神绽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茁壮成长,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新征程的清风正拂过渠面,吹过城市的街巷,带来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那些被渠水滋养的稻穗,正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里蓬勃灌浆,孕育着丰收的喜悦;那些被大发精神浸润的初心,正在社区服务的点滴琐事中开花结果,绽放着绚丽的光彩。我看见无数个“黄大发”正高举钢钎——在各自的岗位上,开凿着通往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而那道彩虹,早已超越了天际奇观的范畴。它落在每双为民服务的手掌之上,化作厚厚的老茧,见证着无数次的辛勤付出;它融入每个共产党员的血脉之中,成为信仰的坚实底色与永恒象征,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