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三儒”小传
□陈运洪
“三贤、三儒”在不同文化和地域中有不同指代。1842年,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创立“汉三贤祠”(今遵义市红花岗区凤凰路市中医院内),纪念舍人、盛览、尹珍三位黔地文化名人。“清三儒”,指清代遵义“沙滩文化”代表人物郑珍、莫友芝和黎庶昌。郑莫黎三家互为姻亲,郑珍是黎庶昌的姑表兄及堂姐夫,莫友芝是黎庶昌的妻兄。《遵义新志》载:“故沙滩不特为播东名胜,有清中叶曾为一全国知名之文化区。”
郑珍:“清诗第一”
郑珍(1806—1864),字子尹,贵州遵义人,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史志专家、学者。1822年,郑珍与黎恂长女黎若芬(1803—1873)结婚。1837年秋中举,四次进京会试落第,以教职补用。1844年起先后担任古州厅、镇远、荔波等地儒学训导和教谕,后主讲湘川、启秀两书院。他40余年竭心收罗图书创设“巢经巢”,培育郑知同、黎庶昌等一批人才。晚年遇兵乱颠沛流离,后半生大部分时光在子午山(今新蒲新区新舟镇沙滩村永增组)中度过,去世后夫妇俩分别葬于(新蒲新区)禹门子午山和绥阳郑场镇左青棡山。
1800年,遵义沙滩黎家第八代黎安理的三女儿黎三姑嫁与西乡郑文清为妻。1818年,一家从天旺里河梁庄(今播州区鸭溪镇金钟村)迁居沙滩尧湾,育有郑珍、郑钰等兄妹五人。郑珍深受黎三姑言传身教,有《母教录》65 则存世。《沙滩文化志》载:“郑珍绍继黎恂的宋学,又向程恩泽、莫与俦问汉学,向贺长龄问宋学,并把二者结合,拟汇汉宋于一炉。”他青壮年时曾北赴京华、东涉湖湘、西泛滇池,或游洞庭、登君山,或游浯溪、观石鼓,并先后游学省内外多地,其《巢经巢诗钞》(492首)记载大量山水名胜和人文史迹。因在诗词中将田园、读书、母亲和苦旅、游观、民瘼、战乱,以及友情等交织一体,《巢经巢诗钞》被“同光体”诗派推尊为“宗祖”,被北大教授胡先骕推崇为“有清一代冠冕”,被苏州大学教授钱仲联称“清诗第一”,加拿大汉学家施吉瑞称郑珍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遵义新志》称:《播雅》与《遵义府志》二书“尤为是邦文献所系”。《播雅》是郑珍历经20多年不懈搜求、精心编集而成,收录遵义明万历至清咸丰250多年间,220人的2000余首诗作。《遵义府志》为郑珍与莫友芝合著,历时3年,成书48卷、80余万字。
郑珍还曾编纂《荔波县志稿》,其《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被学界公认为清代同类著作中学术水平最高的著作,他的《汗简笺证》是清代系统研究《汗简》的唯一专著,其《樗茧谱》是工艺学专著。
莫友芝:“晚清十大书法家”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贵州独山人,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1831年中举人。1837年,与郑珍合著“天下第一府志”《遵义府志》,与郑珍同出莫与俦、黎恂、程恩泽之门,并称“西南巨儒”。他与妻子夏氏合葬于青田山(今新蒲新区新舟镇绿塘村渡江组)。
1823年,莫与俦领着继配李氏与子友芝、庭芝几弟兄赴遵就任,留长子希芝主持独山家政。时有希芝、友芝(五子)、庭芝、生芝、祥芝等“九兄弟”。1841年,莫友芝一家人移居青田山。1842年,任遵义湘川书院讲席,曾在碧云峰创建“影山草堂”。1857年,应聘贵阳知府家塾讲席一职。曾北上京师六次落榜,南下荆楚、寓居江南十载寻秘籍善本,先后入胡林翼、曾国藩、李鸿章幕,同晚清众多重要人物往来密切。莫友芝病逝后,曾国藩所献挽联:“京华一见使倾心,当年虎市桥头,书肆订交,平钦宿学;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泪,来吊诗人。”同时,他与黎兆勋收集明代黔人诗歌900余编成《黔诗纪略》,成为贵州第一部大型诗歌总集;所录孙应鳌《学孔精舍诗稿》六卷,为该书最厚重的一部分。
莫友芝书法四体皆精,为清一代十大书法家之一。杨守敬称“子偲书学《少室碑》取法甚高。”沙孟海说“学邓石如篆书的莫友芝最好,赵之谦、吴熙载其次。”《清史稿》本传谓其“真行篆隶书不类唐以后人,世争宝贵”。还曾在江南一带以书法声名鹊起,令苏州城“洛阳纸贵”。民国八年(1919),上海有正书局曾有《莫友芝真草隶篆墨迹》出版发行,并多次再版。莫友芝作品列在国家文物局限制出境的书画家作品之中。
莫友芝一生甘于淡泊,专于学问。其《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被目录学者视为“枕中鸿宝”;《韵学源流》被学术界定为中国第一部音韵史专著。现独山县有“莫友芝纪念馆”(影山草堂)。
黎庶昌:“贵州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黎庶昌(1837-1896),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清末著名散文家、外交家,原葬于南山组梅家煸,后迁葬鱼塘牛角坵(今新蒲新区新舟镇平远村鱼塘组)。
黎庶昌从小相继得到长兄黎庶焘、伯父黎恂、表兄郑珍、妻兄莫友芝和老师杨开秀的精心指点,后入曾国藩幕僚。1861年,贵州乡试停考,他北上京城顺天府应试,无奈两次秋闱落第而不能归。1862年,慈禧太后下诏求言,他《上穆宗皇帝书》(“万言书”)。消息传到沙滩,郑珍吓了一跳,言其惹下杀身大祸。朝廷却特尝知县,分发曾国藩大营差遣。1863年3月,他抵达安徽安庆大营,初为稽查保甲,后又办理金陵收复后的善后事宜。随营六年,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战乱结束后,先后任代理吴江知县、青浦知县、扬州荷花池榷务等职。
1876年,经丁宝桢保举,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曾纪泽、陈兰彬等出使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并游历了欧洲十国,写就《西洋杂志》(八卷),被誉为“一卷西洋风俗画”;代表世界各国使节在巴拿马运河筹备会上发言,成为贵州“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从1876年始出使英国到1891年从日本回国,黎庶昌虽在外长达12年之久(中间有3年回乡丁忧),却怀抱一腔爱国热情,主张抗御外国侵略。特别在驻日期间积极开展文化外交,在《黎星使宴集合编》六集中,存日本友好人士90余人、中国使馆人员及国内人士20余人酬唱诗作数百首、文章数十篇。曾与日本汉学家藤野正启相交莫逆,其女儿藤野真子为黎庶昌的夫人赵曼娟所写墓志铭碑刻,现存贵州省博物馆。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黎庶昌密电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树森先期发兵,机敏果断地处理日本出兵朝鲜事件。1891年,他为四川川东兵备道道员兼重庆海关监督。在任不足五年,捐资创设洋务学堂,开西南学子留学之先例;并捐俸购米回遵义赈灾,体现了家国大义、理想人格。
黎庶昌驻日期间,还与随员杨守敬一起,“耗三年薪俸积余,举银一万八千两”,搜求国内早逸典籍,刻成集考据训诂之大成《古逸丛书》(26种、200卷),尤以《谷梁传》一种,无一笔异形。同时,设“拙尊园”藏书七八万卷之多,《全黔国故颂》《牂牁故事》详细记载了黔地历史、文化和风俗。曾主修《青浦县志》,著有《卜来敦记》《游日光山记》《奉使伦敦记》等散文名篇,有“南黎北薛”之称。还有《欧洲地形考略》《由北京出蒙古中路至俄都路程考略》《由西北俄境西路至伊犁等处路程考略》《丁亥入都纪程》等当时难得的优秀史地学著作。1914年《清史稿》、1936年《续遵义府志》、1948年民国《贵州通志》均为其立传。
以郑莫黎为代表的沙滩文人学者著述达221种,其中黎氏128种、郑氏59种、莫氏34种。目前,国内外研究沙滩文化者众多,特别是对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三人的研究成果最丰。
如今,禹门山摩崖石刻,“黎三姑”墓碑,黎庶昌为“平远村”题名,莫与俦、莫友芝给金沙县赵氏祖墓撰写的墓志铭等文化遗迹无不见证着沙滩文化的传承;以郑莫祠(今遵义十一中),黎庶昌故居(钦使第),贵州贤酒·沙滩文化馆,锄经堂里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沙滩文人”展陈,更诠释了何为“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
遵义沙滩文化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