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4期 本期3764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7-16

王阳明居夷诗中的贵州风光


□李小龙


明代大儒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出发前听说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出没,蛊毒瘴疠遍地,他的家人很担心,他自己心中也有忧虑。好友倪宗正为他送行,写诗说“但得精神健,何忧瘴疠侵。风华长满日,应不废清吟”,安慰王阳明只要精神好、心情好,就不怕瘴疠侵入,等你返回之后,你会发现龙场时光将是你宝贵的经历,是一生的财富。

王阳明到达贵州后,发现这里的人文、风物是另外一番景象,并不像传说的那么蛮荒。这里的百姓是那么的淳朴善良,这里的山水是那么的沁人心脾。由此,王阳明的谪居生活也丰富多彩、壮思风飞。他在龙场与少数民族百姓交往交流,很快便与大家融为一体。他潜心耕读,安贫乐道,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良知之道,赋予“心即理”新的内涵,创立了阳明心学。王阳明在龙场过的是心情、活的是心态,打开了心胸、丰富了心学。居夷期间,王阳明悟道讲学、会友游历,留下了大量的诗文,盛赞贵州的山水风光、人文风物,可谓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达到了一种“无我”境界。


风光秀丽:水光如练落长松


王阳明一进入贵州,刚到兴隆卫,驻足月潭岩(今黄平县飞云崖),就感叹“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崖”。他在《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中描述,不论你心中有多少诗与远方,对外界有多么的向往,如果你看到人们日夜攀爬于绝壁之间,交通不便,你都会伤感的,唯独到了斯崖,你会“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是王阳明对贵州山水的第一印象吧。

在龙场期间,他路过天生桥(在今修文县谷堡镇),看到眼前的景色——水光如练,白云飘荡下天生石桥像一道彩虹。他感叹,多么好的风光啊,可惜没有人知道它,可谓“藏在深闺人未识”,要是把它放在长江上面,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遂作《过天生桥》:

水光如练落长松,云际天桥隐白虹。

辽鹤不来华表烂,仙人一去石楼空。

徒闻鹊架横秋夕,谩说秦鞭到海东。

移放长江还济险,可怜虚却万山中。

一天早上,王阳明从陆广驿(今修文县六广镇)出发,看到雨过天晴,红彤彤的朝阳像晚霞一样,雨后的沙滩若隐若现,千年老树上积雪还没化完,像老树开花一样,白鹭在峡谷中飞翔,青崖边上现出山里人家。他感叹,我走过名山大川来到这里,眼前景象就是人间仙境,我不再羡慕和向往九华山。又作《陆广晓发》:

初日曈曈似晚霞,雨痕新霁渡头沙。

溪深几曲云藏峡,树老千年雪作花。

白鸟去边回驿路,青崖缺处见人家。

遍行其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

诗中一派田园风光,是那么的自然宁静,令人向往。王阳明被眼前的景致所吸引,认为这里就是人间仙境,表现出希望在此常驻的念头,在他眼中,这里才是修道的好地方。


气候宜人:长夏全无暑气侵


夏天,王阳明到贵阳会友、游历,晚上睡在客栈里。雨后不一会儿,月亮又出来了。他看到屋檐前的芭蕉叶已经长成了林,漫漫长夏感受不到一点暑气,月光被芭蕉叶挡住一半,一半照在院中水井的围栏上。他怀疑,世间竟然有如此惬意的夏天,难道我是在梦中吗?遂作《书庭蕉》以记之:

檐前蕉叶绿成林,长夏全无暑气侵。

但得雨声连夜静,不防月色半床阴。

新诗旧叶题将满,老芰疏梧根共深。

莫笑郑人谈颂鹿,至今醒梦两难寻。

从诗中看得出,王阳明对贵阳夏天宜人的气候赞美有加,十分满意。

王阳明去拜望曾任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抚,提督雁门等三关,因廉正得罪宦官刘瑾,被削秩罢官回到贵阳的徐节,徐节陪王阳明游历南庵(今贵阳甲秀楼后翠微园)。王阳明将自己及徐节的感受写入《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一诗中:

岩寺藏春长不夏,江花映日艳于桃。

山阴入户川光暮,林影浮空暑气高。

树老岂能知岁月,溪清真可鉴秋毫。

但逢佳景须行乐,莫遣风霜着鬓毛。

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心情大好,对眼前的“佳景”少不了一番称赞。诗中“岩寺藏春长不夏,江花映日艳于桃”的描写颇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感觉。其他地方都是夏天了,仿佛春天还藏在贵阳。

谪居龙场期间,他有感于龙场的气候舒适,撰对联:

“壮思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

通常说一个地方秋高气爽,大致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天空无云层遮盖,地面上的热量可以自由散放。加上入秋后白天吸收的太阳热量,不够弥补夜晚散放的热量,于是地面的温度就逐渐降低下来,始凉未寒,气温宜人。二是入秋后人们出汗较少,即使出点汗,干而凉的空气使人身上的汗液很快蒸发掉,身上就有凉爽感,因此给人以“气爽”的感觉。除了“秋高”时节气候宜人,王阳明在对联里还说了“和光春霭”。和光指“柔和的光辉”,“春霭”是形容春日的云气。王阳明的这副对联,可谓是对贵州气候的精彩描述,亦让后人感受到他当时在龙场的舒适感和获得感。贵州降雨充沛,又地处高原,且是喀斯特地貌,雨水渗透快,一旦温度变化,又形成雾气升腾的景象,云蒸霞蔚,恍若仙境。“爽爽贵阳”的旅游品牌形象正应了王阳明的这副对联。


环境优美:初春复来花满山


王阳明在《瘗旅文》中描述了很多贵州的景致风物。“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说山崖上狐狸成群,山谷中毒蛇粗如车轮。“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连绵的山峰高接云天,树林茂密得连鸟都飞不过去,怀念家乡的游子,在林中也分不清东西南北,连自己的家乡在哪个方向都分辨不出。“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我与你们一起遨游嬉戏,其乐无穷,驾驭紫色虎,乘坐五彩龙,一起登高望乡。“飧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餐清风,饮甘露,不担心腹中饥饿,早上与麋鹿为友,到晚间再与猿猴一起栖息。说明贵州环境好、生态美,森林覆盖率高,野生动物种类多、数量大,简直是一个天然的原始森林、天然的野生动物园。

他在《春行》中描述:

冬尽西归满山雪,春初复来花满山。

白鸥乱浴清溪上,黄鸟双飞绿树间。

物色变迁随转眼,人生岂得长朱颜!

好将吾道从吾党,归把渔竿东海湾。

他冬天去贵阳的时候,满山白雪皑皑,初春回龙场的时候,已经是百花争艳。白鸥在小溪上玩耍嬉戏,在水中洗澡;黄鸟成双成对在绿树间飞翔。在王阳明的眼中,处处皆是如此的美好安宁。


社会安定:闲凫照影立晴潭


王阳明谪居龙场时,贵州已经建省95年,龙场驿已经设立了124年,贵阳是贵州的“省城”,龙场离贵阳只有一天脚程。龙场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王阳明的诗来作为佐证。他在《村南》中记述:

花事纷纷春欲酣,杖藜随步过村南。

田翁开野教新犊,溪女分流浴种蚕。

稚犬吠人依密槿,闲凫照影立晴潭。

偶逢江客传乡信,归卧枫堂梦石龛。

诗中呈现出一幅安定祥和的画卷:春暖花开了,龙场已经进入“花花世界”,王阳明到村南“上春山”,看到老翁在教牛犊耕地;女子在小河边梳理劳作,准备养蚕;小狗见到陌生人,躲在篱笆栅栏的后面,汪汪直叫却不敢出来;野鸭伫立晴光潋滟的水潭边,垂首凝望着自己荡漾的倒影;此时,正好有路过的人传来家乡的音讯,王阳明心情愉悦地回到龙冈上睡懒觉去了。从诗中可以看出,龙场人民生活恬淡,与世无争。

他在《春晴》中描述:

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岩残雪已无多。

游丝冉冉花枝静,青璧迢迢白鸟过。

忽向山中怀旧侣,几从洞口梦烟萝。

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

春天来了,树林下的风吹在脸上暖洋洋的,高高岩石上的残雪快化完了。山里草长莺飞,天朗气清,正好将冬天的衣服换洗了,晾晒在湖边。好一派自由自在、幸福和谐的生动画面。


民风淳朴:明日相思隔陇烟


王阳明刚到达龙场时,发现驿站破败不堪,只得在荒山结草庵栖身并写下《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诗中说草庵还没有人高,困了进去休息刚好差不多,实际就是一个窝棚。当地人纷纷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他,他听不懂当地人说话,只是看到大家脸上的表情很质朴、很和气,他也就放下了戒备之心,很快和大家和谐相处,一起吃饭,一起喝酒,相处甚欢。

后来他搬到东峰的东洞居住,将东洞改为“阳明小洞天”(今修文阳明洞),当地人每天都去看望他。大家发现山洞里潮湿,对王阳明身体不好,容易加重风湿病,便说干脆砍树帮他修个房屋吧。王阳明也同意,于是大家在龙场木阁箐砍木料,帮他修了房屋,还建了一个休闲之所,王阳明命名为“何陋轩”,作了《何陋轩记》。文中明确记载,“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可以看出,是当地人主动帮他建房。

他生病了,很久都没有好,当地医疗条件差,资源有限,当地人很着急,准备请巫师为他“跳神”,做心理治疗,表现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对他的关心、帮助和爱护,当地人已经是他的“亲人”。

在他即将离开贵阳去庐陵赴任的时候,“龙场诸生”和贵阳的朋友在蔡氏楼请他吃饭,为他饯行,并一直将他送到了龙里。当天晚上天下大雪,大家一起烤火聊天,王阳明作诗两首与大家作别。《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之二写道:

雪满山城入暮关,归心别意两茫然。

及门真愧从陈日,微服还思过宋年。

樽酒无因同岁晚,缄书有雁寄春前。

莫辞秉烛通霄坐,明日相思隔陇烟。

从诗文来看,王阳明内心很纠结,一阵阵离愁别绪涌上心头,他想离开却又舍不得朝夕相处的朋友和学生,只希望大家多给他写信,分享大家的好消息。今天离开了,以后山水相隔,尽管相互牵挂,却很难再见面。表现出贵阳人有情有义,而王阳明依依不舍。

他走到镇远,马上要登船走了,还写下《镇远旅邸书札》,事无巨细向龙场的学生交代一些事,“放不下”的牵挂溢于纸上。


(作者系修文县政协副主席、贵州龙场王阳明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