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治, 一座古城的时光回响
□文/官州明 图/雷作胜
在黔南的青山绿水间,有一座被岁月尘封却又始终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古城——贵定旧治。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时光的长河中,守望着往昔的繁华与荣耀,也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与更迭。当我踏入这片土地,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走进了一段被历史尘封的旧梦。
旧治古城,位于贵定县城南面30余公里处,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旧治曾是古代军事要塞和商贸重镇,战略地位重要,商贸活动繁荣。置身古城村,那残存的城墙、城门、碑刻、庙宇等古迹,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瞬间将我带入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古城整个城池由石墙围绕,城墙全长1.5公里,高3米,在东南西北分别建有四座城门及楼阁。城墙外原有3米宽、2米深的护城壕沟,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城池可谓固若金汤。如今,历经四百余年风雨剥蚀,虽然城墙已不再完整,四道城门也仅存南门城楼和西门洞,但那斑驳的石墙、残缺的城门,依然诉说着当年的辉煌与威严。
南门叫朝阳门,西门叫西安门,城墙上还保存着几处垛口。站在南城门前,抚摸着那厚重的石块,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守城士兵的体温,听到他们的呐喊声和战马的嘶鸣声。南门洞的城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保存着,当年城楼上还能跑马巡逻,可见城墙的厚度和坚固程度。如今,城门虽已不见,但那深深的门洞,依然像一双深邃的眼睛,凝视着岁月的流转。
走进古城,仿佛进入了一个历史的世界。村中的古井、老树,见证了古城的兴衰变迁;古老的建筑,虽然大多已破败不堪,但那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依然能让人想象出当年的繁华景象。山下的田园、门前的小河、寨中的古井、村中的老树,数百年景象依然;耕田的老农、嬉戏的孩童、浣衣的妇人,换了一代又一代,柳笛吹奏的牧歌和捣衣棒敲击的节奏,舒缓沉静,从未改变。
旧治古城,与且兰古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兰国建立于先秦时期,据《华阳国志》载:“周之季世,楚顷襄王遣将军庄蹻溯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植牂柯系舡于且兰。既克夜郎,秦夺楚黔中地,无路得归,遂留王之,号为庄王。以且兰有椓舡牂柯处,乃改其名为牂柯。”关于且兰国的位置,有观点认为约在贵州省福泉、黄平、贵定一带,从岁月遗留的印迹来看,旧治古城承载着许多且兰古国的文化记忆。
走在古城的街道上,仿佛能听到且兰古国的马蹄声和战鼓声。那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如同夜空中的繁星,点缀着这座古城的历史天空。传说中,且兰古国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人民安居乐业,文化灿烂辉煌。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且兰古国逐渐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只留下了一些遗址和传说,让人们去追寻和想象。
在旧治古城,有一座名为“魁山书院”的地方,始建于明代洪武到永乐年间(约1396—1413),由新添都指挥使叶凤邕捐资创办,是贵州地区较早的书院之一,也是黔南地区最早的书院。因修缮不力,书院在清初逐渐荒废。道光十八年(1838),贵定县知县俞汝本率邑绅重建书院,有讲堂、斋舍等计约20余间,规制完备。同治二年(1868),书院毁于战火,后复建堂、舍仅10间,规模不及原之半。光绪三十二年(1906),书院改为学堂。重建后的书院有明伦堂(又称讲堂)、房舍共二十余间,设备完整。书院内曾有八角亭“文昌阁”,设有“孔圣殿”,供奉着孔子,学生们进校读书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孔子叩拜。魁山书院作为贵定地区的重要教育机构,曾培养出如戴戡、陈泰运等历史名人,对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昔日的魁山书院早已面目全非,后改建为旧治小学,如今改造成旧治幼儿园。不论是远古时期,还是在文明的现代,这里就已经是文化的圣地,承载着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明的追求。
旧治古城,人杰地灵,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他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旧治的历史天空,也为这座古城增添了无尽的荣耀。
戴戡,1880年出生于旧治农家,是旧治古城走出的杰出人物之一。他自幼聪慧好学,13岁时到魁山书院读书,因天资聪颖,勤学好问,又善健谈,被硕儒郎先锦免去学费,收为关门弟子。1904年,戴戡赴日留学,被贵州学界誉为神童。在日本获梁启超赏识,归国后受云贵总督李经羲邀请赴云南,任个旧锡务公司经理,其间结识蔡锷成为知己。清末民初,戴戡任贵州巡按使,在讨袁护国战争中任滇黔联军右翼军总司令,率黔军4000余人,出黔北松坎,打败吴佩孚部,攻占綦江,被蔡锷誉为“能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略地千里,迭复名城,致令强虏胆丧,逆贼心摧,功在国家,名垂不朽”的护国将军。1917年,戴戡反对张勋复辟,在与川军刘存厚激战中阵亡,年仅38岁,后被国民政府追授陆军上将。
陈泰运,1898年出生于旧治,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国民革命军团长、旅长、副师长,中将军衔。从1939年到1944年,陈泰运率部与日军交战400余次,歼敌3300余人。1949年12月,陈泰运率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除了戴戡和陈泰运,旧治古城还走出了许多其他历史名人,如任过长沙知府的安佩莲,贵州硕儒、戴戡的恩师和义父郎先锦,社会名流、知名学者郎伯舆等。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旧治的历史天空,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旧治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它们是岁月的见证,也是文化的瑰宝。
古城内原有黑神庙、大庙、城隍庙、关帝庙四大庙和牛王阁、梓桐阁、新阁、财神阁、玉皇阁、文昌阁、龙王阁、中阳阁八大阁。这些庙宇和阁楼,雕龙刻凤,古朴逼真,每当位临城楼还有当年庙宇香烟滚滚,百里人群求福保平安之气势。然而,历经岁月的沧桑,如今这些庙宇和楼阁大多已损毁,只剩下残垣断壁。即便如此,从那些残留的建筑构件和精美的雕刻中,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辉煌和壮观。
在古城的东面最高处,还保存有一口大古钟,悬挂在城墙顶上。锈迹斑斑的大古钟,已经看不清楚是哪一年铸造。听城里人说,原来城里有大事或有火灾发生时,就会敲响大钟,数里外的昌明镇也能听到钟声。这口古钟,见证了古城的兴衰变迁,也承载着人们对平安和幸福的期盼。
此外,古城内还有许多碑刻和石雕,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瑰宝。这些碑刻和石雕,有的记载了古城的修建历史,有的赞美了古城的自然风光,有的反映了古城的民俗风情。它们虽然历经岁月风雨的侵蚀,但依然清晰可辨,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旧治古城南门
今日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