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718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23

世界读书日:感受阅读的力量


□本报记者  万里燕


编者按:

春色恰如许,读书正当时。

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增强创造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阅读是抵达远方最短的路,从纸张到屏幕,从书斋到旷野,阅读从未局限于形式。

今天是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本报专访了省政协委员、贵州省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一级编剧余妍洁,及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贵州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晶,以此为契机,一起感受阅读的力量。



5105-4-1.jpg


余妍洁:以阅读赋能文化自信



传统戏剧全新演绎展现贵州文化新貌


2024年9月15日,新版黔剧《秦娘美》在贵州国际会议中心首演。致敬经典,唱响新声,很多观众看完后都表示,在传统剧目中体验到了充满时代感的“黔剧新风貌”。

《秦娘美》是黔剧的“立名”之作。1960年春,《秦娘美》剧组赴京演出,一举打响了“黔剧”名号。2008年,黔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4年11月25日,舞剧《王阳明》在六盘水大剧院首演,反响热烈,被观众称为“一台颠覆王阳明传统形象的文艺作品”。

这两部重量级贵州本土剧目的顺利落地,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省政协委员、省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余妍洁在2023年省两会上提交提案《关于成立贵州省舞台艺术创作基金的建议》,呼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本土剧目创作。

“经典代表剧目的创造性改编和创新性推广,让老观众仍能醉心于原汁原味的传统剧目,新观众则能体验充满时代审美趣味的新式戏剧。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戏剧的同时,也培养了戏剧界的青年后继人才。”余妍洁表示。

2023年5月21日晚,每两年一评的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举行颁奖典礼,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花旦演员章益清“冲梅”成功。截至目前,浙江有42位演员共47次“摘梅”,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浙江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对于浙江而言,夺‘梅’不只是摘得‘梅花奖’,还有对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这其中,是戏剧演员们的坚守与突破,是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戏剧的尝试,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余妍洁表示,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推动传统戏曲进校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贵州省剧协也持续实施了“好戏黔行”——戏剧进校园品牌活动,通过将戏剧与校园美育结合的方式,让青少年读戏、看戏、演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养。而在2024年的省两会上,余妍洁提出《关于拓展戏剧进校园广度,助力贵州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建议》提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推进。


搭建从戏剧通向文学的桥梁


契诃夫说,“文学是戏剧的灵魂,也是所有艺术中最能体现人类情感和生命力的艺术形式。”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也说,“阅读就像一棵树,找到了主干就会越读越茂盛。”对此,余妍洁表示深有同感。

“阅读对青少年的成长太重要了。如果青年时代我没有进入阅读,一生很可能就和创作无关了。阅读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一旦你喜欢上它,读一本书可以牵连出十本书。你读完莎士比亚,就想去读那些研究他的书,想了解他的戏剧借鉴了哪些历史故事,又带出另外的作家和作品,就这样越读越丰富。”余妍洁提到贵州省文联从2023年开始实施的“蒲公英”少儿艺术成长计划,2024年作为省级示范项目被纳入“强基工程”。计划启动至今,数百名青少年学子获得了接受专业艺术教育的机会。尤其是晴隆县三宝街道在省文联帮扶下,长期举办“蒲公英”公益性少儿艺术培训,延伸举办了相关的阅读活动,现已逐步打造成文化惠民服务的平台,为基层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让本地青少年在家门口就能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作为一位专业戏剧作家,余妍洁的阅读书单自然是偏重于戏剧相关的专业领域。“目前我正在重读安葵老师的《戏曲美学范畴论》。这本书从程式美、虚拟美、意境美等维度解构戏曲艺术,为我的创作带来三重启发:其一,程式化表演的提炼逻辑,提示我在创作中需建立独特的符号体系,以规范的形式承载多元表达;其二,虚拟性‘以形写神’的手法,启发我突破现实束缚,用抽象意象传递深层情感;其三,意境营造的‘虚实相生’原则,让我重视留白与隐喻,通过有限载体引发无限联想。”余妍洁表示,在戏剧领域的时间长了,阅读的古典与经典作品多了,也经常思考这些作品怎么能穿越数百数千年,到今天依然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同和喜爱。长期浸泡其中,自然而然就会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进去,找到传统、找到当下、找到现实、找到未来。


阅读是一切花开的土壤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短视频如汹涌浪潮般席卷了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在喧嚣的街头巷尾,还是静谧的办公场所,总能看到人们低头沉浸在短视频的世界里。“我有时也看短视频,短视频里那些很好的内容,像个压缩饼干一样被高度的浓缩。”余妍洁则认为,在已进入“读秒时代”的当下,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十分重要。

“阅读习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基本的精神面貌,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气质。而且我始终觉得阅读应该是个笨功夫,而不是速成法。功利化的阅读应该越少越好。”对此余妍洁建议,首先是制定阅读计划,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合理安排每天或每周的阅读量,确保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系统、持续的阅读。其次是做阅读笔记,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书中的精彩语句、段落,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阅读的专注度。最后是抽出时间参加一些读书活动,与他人一起阅读和讨论经典文学、戏剧作品,激发自己的深入思考,增强阅读的兴趣和动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接受采访时说,AI应作为人类创作的辅助工具,而非替代者,唯有坚守人文内核的独特性,才能守护创作灵魂。余妍洁坦言,体验过用AI来创作剧本,“AI在建模、搭建大框架、塑造典型人物等方面可以一定程度的辅助剧本创作,并能在最短时间内提供有效素材。但是过分依赖AI创作,会让剧本变得模式化、雷同化、简单化以及缺乏情感温度和思辨深度。”余妍洁认为,要对抗这种技术冲击,回归传统阅读就非常重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哲学、社会学等作品能让我们深入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培养我们的共情能力,能提高我们的审美品位和对人生百态的深入思考。借助传统阅读积累的‘人性洞察’,我们能在技术浪潮中保持清醒和‘本真’,不被技术裹挟,以更人文的视角给予作品深层关注和情感加持。”

今年世界读书日以“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为主题,余妍洁认为这与我省正在推进的“四大文化工程”深度契合。“我倡议读者以文化阅读为纽带,结合戏剧观摩,共同探索贵州精神根脉。一是重走‘长征路’读壮阔史诗著作。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荐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长征记忆》等书籍,观摩《伟大转折》《红飘带》等红色演艺,在文字与实景交融中感悟革命精神。二是品读阳明心学寻精神之源。阅读《传习录》《王阳明大传》等经典,观摩京剧《阳明悟道》、舞剧《王阳明》等剧目,通过读、看结合的形式,推动阳明文化创造性转化,滋养现代心灵。三是探读民族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阅读《亚鲁王》《珠郎娘美》等民族文学,观摩歌舞剧《仰欧桑》、黔剧《秦娘美》等演出,让民族文化通过阅读和观演焕发新生。四是走近屯堡文化,感受家国情怀。阅读屯堡文化书籍,游览屯堡景区,观摩地戏活动,鼓励读者用短视频记录屯堡建筑美学,让家国情怀照进当代文旅创新。”

“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这是京剧《锁麟囊》中的经典唱词,也是所有戏剧唱词中余妍洁最喜欢的一句。这句唱词展示了人物在他人的引导下完成心境的蜕变与自我救赎,恰似阅读对艺术生命的滋养与重塑。“阅读的积累与启迪,帮助我在具体创作中实现‘破执、求真、悟境’,也实现心灵的沉淀与升华。”余妍洁说。



5105-4-2.jpg


李晶:腹有诗书气自华


记者:在您的成长经历中,是否有某本书或某位作家对您产生过深远影响?能否分享一个与阅读相关的难忘故事?

李晶:我记忆里读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上初一时在父亲书柜里找到的金庸先生的《连城诀》。当时仿佛青春的懵懂被一股力量撞开,那种震撼感和入迷的程度,直到现在都很难再感受到了。回想起来,那种力量应该就是蕴藏在书中的文学魅力吧。

后来我又陆续从有藏书的叔伯家借阅了《笑傲江湖》《雪山飞狐》等。我还记得《雪山飞狐》中那位叫程灵素的姑娘,为救胡斐而牺牲了自己。多年后,我读到《黄帝内经》,突然发现,程灵素名字的来源居然是《灵枢》和《素问》,那种震撼的感觉又回来了,从此,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又多了一分。金庸先生的作品对“80后”这代人影响深远,在传统文化层面,他的作品堪称一座宝库,阅读时仿若置身于历史的长河,可以从中领略到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之美。比如《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和黄蓉在牛家村的风雪夜里以诗词传情,让读者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各门各派的武功招式,如太极拳、八卦掌,则融入了道家哲学与中医经络学说,让读者由此接触到传统武术文化背后的深厚底蕴,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书中不少主人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值得称颂——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理念,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萧峰为阻止辽宋战争,不惜牺牲自己。还有对那些心怀大义、具有舍生取义精神的各式人物的描写,都让读者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在成长中面对抉择时,会以侠义精神为指引,坚守正义与善良。

记者:作为文艺评论家,您目前的阅读方向更偏向于专业理论著作还是大众文学作品?如何平衡学术性与趣味性?

李晶:我的阅读爱好广泛,无论是专业理论书籍,还是大众文学作品,只要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我都来者不拒。作为文艺评论者,我觉得读书就该“营养均衡”,既需要看阿来《尘埃落定》这样的民族史诗,也不妨读读李洱《应物兄》这样的学院派哲学小说。前者就像“大漠孤烟直”,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重新构建了藏地历史;后者就像“曲径通幽处”,在知识分子的对话里解构时代的问题。我常把《文心雕龙》里“通变”的方法用在读书和撰写评论上,把理论的“骨头”和文学的“肉”结合在一起,让评论既有“庖丁解牛”的精准,又有“飞花摘叶”的灵动。

记者:您认为广泛的阅读对文艺创作和评论工作有哪些具体助益?能否结合您的实践经验谈谈?

李晶:我先讲一个广泛阅读对我生活有具体助益的例子吧。有一段时间因为家人生病,我看了许多医学科普的书籍,方便帮助家人减轻心理压力,也随时掌握疾病的进度。现在我仅从症状上就能大概判断很多疾病,节约了不少就医的麻烦,在医院也少走了许多弯路。广泛阅读的好处在文艺评论工作中也是如此。只有多读,才能很快找出文艺创作中的“症结”,发挥出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例如读余华的《活着》,我明白了“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种生存哲学;读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我学会了“历史个人化”的叙事技巧。这些阅读让我在撰写评论时,能用更系统化的思维去解读作品语言里的荒诞和真实,更全面地看待一个作品。

记者:贵州本土文化在您的阅读和评论中占据怎样的位置?您如何通过阅读连接地方特色与全球文艺思潮?

李晶:作为一个贵州成长起来的文艺评论工作者,贵州本土文化在我的阅读与评论中,犹如基石与灵魂,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贵州本土文化丰富多元,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阳明文化、屯堡文化等都是独特宝藏。阅读中,这些文化元素是我理解本土文艺作品的钥匙。比如读彝族作家的作品,若不了解彝族的历史、传说、习俗,就难悟其深意。在撰写评论时,更是核心所在。我以本土文化为参照,分析作品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助力本土文艺作品的发展。

要通过阅读链接地方特色与全球文艺思潮,需多管齐下。一方面,要深入挖掘贵州文艺作品中的独特元素。像傩面具背后的文化积淀、审美观念,以全球视野审视,可发现与其他地区原始艺术在象征、表意上的异同,思考人类艺术表达的共性与个性。另一方面,要关注全球文艺思潮的新动向。比如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消解权威,可以将其与贵州本土文化的多元性结合。贵州多民族文化并存,本身就具有多元特质,可探讨如何在创作中借鉴后现代手法,强化本土文化表达。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将贵州文艺作品及评论推向世界,吸引全球关注,促进交流,使贵州文艺作品在全球舞台绽放光彩。

记者:当前文艺评论领域存在“快餐式阅读”或“碎片化分析”现象吗?您认为深度阅读在当代的价值是什么?

李晶:当前文艺评论领域确实存在“快餐式阅读”与“碎片化分析”现象。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大量文艺评论以短平快的形式呈现,往往侧重于即时反应和情绪表达,缺乏对作品内涵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性思考。这种趋势虽然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但也导致评论内容同质化、浅表化,难以形成有深度的学术讨论或具有持久影响力的观点。

尽管快餐式阅读和碎片化分析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一定优势,但深度阅读在当代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尤其在文艺评论领域,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系统性认知。深度阅读强调对作品的整体性把握,通过细读文本、分析结构、理解语境,能够揭示作品内在的逻辑关系和艺术张力。这种系统性认知有助于避免片面解读,为文艺评论提供扎实的文本基础。二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深度阅读要求读者主动参与文本的解读过程,通过质疑、反思和批判,形成独立的观点。这种思维训练对于文艺评论至关重要,能够推动学术讨论的深化和创新。三是传承文化价值。经典作品往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深度阅读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语境,从而在评论中更好地阐释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四是促进创造性表达。深度阅读不仅是对文本的解读,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通过与作品的对话,读者能够激发新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评论视角,为文艺评论注入活力。

记者:如果您要为贵州的青年创作者或读者列一份“必读书单”,会包含哪些作品?理由是什么?

李晶:我认为青年创作者应该多阅读历史类、哲学类、经典文学作品类的书籍。“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推荐《论语》《道德经》《美学》《精神现象学》等经典书籍及贵州本土优秀作品。

记者:在如今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您有哪些高效的阅读方法或选书技巧可以分享?

李晶:我认为精准选书很重要。要高效阅读的话,我认为首先要明确目标,根据需求(如提升专业能力、开拓视野)锁定领域关键词,优先选择领域内知名学者的作品、获奖作品或经典教材。利用电子书试读功能,快速浏览目录、前言和核心章节,判断是否符合预期。还可以通过豆瓣、Goodreads等平台查看读者评价,关注“中评”和“差评”中的真实反馈。

记者: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近年来有哪些与推动阅读相关的公共文化活动?取得了哪些成效?  未来是否有新计划?

李晶: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近年来一直在推进阅读相关的公共文化活动,包括研讨会、读书分享会等线下的新作品推介活动,也会参与全国性的新作品研讨会。比如去年就举办了“地方性写作与文化共同体”学术研讨会、“黔艺黔评”第四届贵州文艺讲习班等活动,对重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进行专题研讨,开展深度的理论阐释和学术争鸣,增强了文艺评论的在场性、实效性,推动党的文艺创新理论和决策部署更加深入人心。近年来还持续举办了欧阳黔森、肖勤、肖江虹等贵州知名作家的作品研讨会,贵州新人新书分享会等。未来还将通过协会品牌“黔艺黔评”,开展更多推广贵州文艺作品的公益活动。

记者: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请您向贵州的文艺爱好者们说一句赠言。

李晶:愿大家以《诗经》“风雅颂”为魂,以《史记》“究天人”为骨,于《百年孤独》中读懂孤独,在《平凡的世界》里寻见不凡,莫负“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期许,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