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5期 本期3680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20

血汗铸就的丰碑


——《从腊尔山走向松山》读后感


□康振贤


5067-3-1.jpg

《从腊尔山走向松山》

曾达敏   龙险峰   曾  桢   编著

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社


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缅怀历史,让人感慨万千。

纪念抗战,当知胜利来之不易,它是全体抗战将士用血肉之躯浴血奋战换来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前方流血、后方流汗共同铸就的丰碑。面对国难,黔人奋起,以七十几万人之兵力出黔抗战,他们冲锋打头阵,撤退做后卫,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展现了黔人的风采。

第82师是一支以苗族为主体的黔军部队,由松桃苗人罗启疆、欧百川共同创建。该师自创建以来,在抗战抵御外侮、整合民族力量、实现民族融合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这支部队的始末,对于研究贵州民国史、黔军史、抗战史、民族学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年伊始,收到达敏兄寄来的《从腊尔山走向松山》,展读之余,欣喜若狂。达敏兄之父曾元三将军,与欧百川将军都出自武陵山脉深处的松桃腊尔山。曾元三青少年时期得欧百川将军耳提面命,因此两人有师生之谊,之后抗战军兴,两人又在第82师成了军中袍泽。该书以亲属视角记录了父辈在乱世中的奋起,在统一中国和抵御外侮时的舍生忘死、艰苦卓绝,可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由于该书资料多来源于作者父辈的口述,以及对第82师军人及后人的采访,故可弥补档案、文献之不足,有较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第82师在黔军部队里故事既多,同时也争议较大,因为该师曾屡次武装抗争(国民政府方面视为兵变)被污为“土匪”。笔者研究黔军抗战多年,对第82师这支苗族建制师非常熟悉,曾21次深入松桃腹地调研,采访老兵、家属。为查找资料,足迹走遍全国相关档案馆、图书馆,并对该师战斗过的地方无不一一实地考察,因此谈论第82师有一定的发言权。

第82师前身为独立34旅,为松桃人罗启疆将军创建,是一支苗族建制师。抗战军兴,该旅主动请缨,奔赴淞沪,在浏河抗击强敌,其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已载入中华民族抗战史册。淞沪退守,罗启疆、欧百川将军为加强抗战力量,毅然将部队合并于友军,然后带着干部队伍回到家乡重建部队。其时,罗启疆因到武汉处理善后,由欧百川率部先行返里。

欧百川回到家乡后,振臂一呼,苗族子弟闻义赴难,朝命夕至,转瞬一个月,即召集了13000人,得新编13师番号重赴战场,旋改为第82师参加武汉会战。之后,镇守湘北前沿,与敌对峙,这支苗族部队一直作为战场劲旅,寸土必争,不负使命,挡住了敌军的前进之路。在第一、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及1939年冬季反攻战、湘北游击战中均有不菲战绩。罗启疆去世后,欧百川成为第82师的灵魂人物,领导该师打出了这支苗师的名声和影响。

欧百川出生于苗族家庭,他的孩提时期既是“棋局已残”的清末乱世,同时也是一个自强求变的大好时代。欧百川初入省城进的是警察传习所,最初结交的朋友就是贵州法政学校(行政干部学校)的罗启疆和周逸群,三人义结金兰成为莫逆。随之,欧百川进贵州讲武学校,罗启疆进云南讲武学校,周逸群进黄埔军校,各自开启自己的人生,之后殊途同归三人又走到一起,罗启疆成了事业伙伴,周逸群成了思想启蒙者。

北伐军兴,欧百川成了贺龙将军手下悍将,南昌起义又成了贺龙的坚实拥趸,并打响起义的第一枪。其后南下广东,浴血奋战。潮汕兵败后,欧百川正式加入独立34旅,成为罗启疆的搭档。欧百川利用特殊身份周旋于国共之间,与贺龙、周逸群保持互动,暗助中共的兵运工作,对红二方面军的创建多有助力,研读“戴独明事件”一节,不难体会出隐蔽战线的生存逻辑。

罗启疆病逝沙场,第82师即遭被兼并的压力。因为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才有欧百川当初回到家乡的振臂一呼;正因为有中华民族的认同,才有这批苗族子弟浴血疆场的舍生忘死。为了抗战,才有抗争,于是酿成了“太子庙事件”。正因为这一事件,第82师才被这一事件的始作俑者陈诚骂为“土匪部队”。之后,欧百川将军不屑于国民党内部的明争暗斗辞职归里,第82师也因此得以保留住番号。

《从腊尔山走向松山》的作者曾达敏是贵州财经学院教授,专业非文史,写史未必是他的强项,但乃父曾元三及其亲戚多为第82师重要干部,因而了解该师历史的在国内实难找到出其右者。年过古稀的曾先生不想看到这段历史湮灭,才毅然成稿,抛砖引玉,以引起更多的研究者关注。

曾元三出生于世家,居于腊尔山台地,欧曾两家为世交。清末时,曾家为避匪患,举家迁入松桃县城。曾元三的军旅生涯始于北伐前夕,在黔军第43军读随营学校,以后黔军整编入列中央军系列,使他得以跻身黄埔(七分校)成为优秀学员。

对于国民党内部的倾轧,曾元三早就领教,1935年因军内人事纷争他曾被陷监狱,判刑5年。抗战军兴,他与战友文安庆主动请缨才得以特赦出狱,成为第82师的基层干部。曾元三一直身处前沿与敌对阵,多次负伤。欧百川执掌第82师后,他是坚定的拥趸,“太子庙事件”又是深度的参与者,因此关于这段历史拥有绝对的发言权。

欧百川辞职后,曾元三晋团长,成为第82师的重要骨干。在战场上,曾元三部冲锋打头阵,撤退打后卫,是该师主要力量。在松山战役中,第82师担任攻坚克难的主要任务,曾元三一直身处前线指挥,运筹兵力,绝地冲锋,最终拿下松山主高地,为打通滇缅公路立下汗马功劳。这是曾元三其后被晋升为第103师师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腊尔山走向松山》的主要亮点就在于厘清了第82师发展的脉络,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有清晰的描述和交代。也许有读者不免会问,为什么对第82师灵魂人物罗启疆反而着墨不足呢?只因罗将军1940年就病逝于战场,而战后欧曾两家尚有数十年的交往,作者曾达敏自小绕膝于父辈,最为熟悉者莫过于欧百川将军,因此从最熟悉之处切入只是一个写作方法。同时第82师被污为“土匪部队”也让作者一直如鲠在喉,为先辈正名也就成了该书的重点,若对“太子庙事件”的核心人物欧百川陈述不清,就会让读者一头雾水,所以在笔者看来并不存在扬欧抑罗之举。当然,作者非专业文史工作者,能把握住历史的基本框架已难能可贵,有所错漏也瑕不掩瑜。

历史的写作有着不同的形态,即:叙述历史、解读历史和建构历史。显然《从腊尔山走向松山》的用笔,属于叙述历史的范畴。纪念抗战,目的在于求共识而不是找分歧,从不同角度叙述的本身,就是探寻真相的方法之一。而探寻历史向来有四个路径,即:“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个人有传”。换个角度读,定有不同的收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忧眼前不虑长远终有大患,让警钟长鸣,才能真正地教育后人。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国家统一才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期盼,而对先辈历史的认同,恰恰融汇于国家统一、建设桑梓、报效祖国的主旋律之中,这或许就是《从腊尔山走向松山》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