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557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10

贵州师范大学《剧目排练》示范课程:


深植本土民族文化 舞出当代贵州故事


□文/图  袁  敏   廖  澜



初衷——向内挖掘、向外表达


“《月亮山》是我校省级金课、校级思政示范课程《剧目排练》的创新教学舞蹈作品。”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月亮山》编导之一杨军介绍:“《剧目排练》遵循新文科建设提出的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理念,立足于为本土培养出专业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人才,以及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美育传播者,通过专业典型舞台搭建、艺术数字化平台、课程思政数字化原创资源建设(项目编号:2023KCSZ01)、艺术志愿服务项目、艺术活动助力易地搬迁社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项目(项目编号:2023ZC05)等资源整合,探索在舞蹈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以原创舞蹈作品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创新教学,推动贵州高校民族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

艺术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舞蹈作品也饱含了其编创者的审美理想。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着独特且多元的民族文化,这样的背景为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剧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肩负贵州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新责任的贵州高校舞蹈教育更应思考如何利用舞蹈课程改革深挖多民族文化内涵与价值,创作适应于新时代贵州高校舞蹈学生发展的独具民族文化舞蹈语汇的创新性舞蹈作品,努力以课程教学资源整合促进多民族之间文化互嵌式融合。《剧目排练》课程开设以来,创作了一系列创新教学舞蹈作品,剧目的排练演出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贵州高校民族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剧目排练》课程在改革中,将教学的舞蹈作品内容进行重构与创新,不再只是选择典型的传统优秀剧目进行教学,而是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州民族文化进行创作。在剧目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向内深入挖掘本土民族的传统文化,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符号和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剧目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服装道具以及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使学生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表意与审美理解形成共振。在创作中将民族元素进行符合现代审美和表达方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增进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与尊重。


成果——文化认同、传承创新


在苗族古老的传说中,美丽的苗族女孩是蝴蝶妈妈的女儿。《月亮山》剧目中,一群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怀揣着新时代的中国梦从贵州月亮山腹地中走来,银铃清响,彩裙翩跹。舞蹈通过快速变动的肢体语言、爽朗的笑声、耀眼的红花等展现了她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以及与家国共成长、与新时代齐奋进的决心。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评价《月亮山》是一个“将山水之美、人情人性之美用一个形象浓缩地表达出来,将苗族人情民俗用个性化、创新的方式展现出来的美轮美奂的作品。”

在《月亮山》的排练过程中,教师借用流行舞中断层面动作的训练,创新了民族民间舞蹈教程中的呼吸方法运用,使女学生在舞蹈肢体表现力上得到了更强有力的提升,将力量的美与苗族舞蹈动律巧妙地结合,配合物美及音乐的层次,缔造出高级的舞台视觉审美,展现了更具时代感的苗族舞蹈,为贵州舞蹈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树立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案例,对地方高校舞蹈学生艺术审美及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实践引导意义。

《月亮山》被中国舞蹈家协会收录于“首届中国优秀舞蹈集萃”,其舞蹈片段于2018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贵州分会场的舞台,在向世界展示贵州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也鼓舞着更多贵州本土高校的创作欲望,代表着贵州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2020年,教师团队将作品舞蹈片段与打击乐融合,原创为数字化思政视频教材——艺术赋能乡村振兴MV《乡村的一天》,播放于新华网、学习强国,播放量突破百万,以“数字+艺术”的形式展现贵州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奋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风貌。

《剧目排练》的另一突出成果是由袁敏编导的《倚山·景行》,于2024年5月获得贵州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该作品通过讲述行走在大山里的三辈苗族人与“山”的故事——爷爷敬山、爸爸开山、儿子走山,表现了苗族人民崇尚“天人合一”的民族观念,串联起守民族之山、筑脱贫之魂、振民族精神的中国乡村故事。

《倚山·景行》中最令人难忘的场景是舞台正中形成一条大道,借用《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境,三代人仰望着给予他们生命感悟的苗山,以苗族水鼓舞为舞蹈动作素材,再现了从原始的“生命意味”到传承发展民族文明赋予的生命动态过程。儿子的脚表现生命力,爷爷的背表现守护大山的恒心,爸爸的拳头是开山的决心——这些独特的肢体造型伴随着特定的民族音乐符号出现,力求通过民族文化的诗意化提炼,在当代语境下展现苗族人民的家国情怀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激发观众对于民族品格和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


意义——立德树人、文化自觉


《剧目排练》作为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自2016年改革创新起,依据教育部对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的指导要求,实施了地方高校艺术助力乡村振兴,舞蹈课程“美育与思政”双向融合;新文科视野下舞蹈教学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协同育人、舞蹈美育功能强调艺术实践、审美评鉴、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等教学改革,旨在通过艺术实践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传承与创新。课程试图实践将民族美育融入创意实践的立体化教学改革,通过挖掘本土民族文化,以教学原创地域性作品为载体,达成师生研学产出,从而实现对民族文化的全面了解和深入剖析。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创新精神和文化自觉。

这项课程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等我国教育发展及地方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创作与实施方案、中外舞蹈剧目鉴赏、舞台表演与实践等舞蹈学科培养领域中,聚焦舞蹈专业核心能力素养,贯彻以“艺术表现实践”为核心的舞蹈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认知的提升,从而在教学中达到将文学、民族学、人类学、符号学等与艺术学、舞蹈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综合认知培养,并为同类型院校提供了新文科舞蹈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


4944-4-1《倚山-景行》2.jpg


4944-4-3《月亮山》1.jpg


4944-4-2《月亮山》.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