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8期 本期3545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19

无言的史诗:


在古建筑中感受中国历史文化


建筑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文明印迹,它们在承载人类历史的同时,也成为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独特的建筑文化。中国古建筑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一梁一柱都诉说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匠心,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与艺术成就,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建筑以宫殿、庙宇、园林等形式存在,与壁画、雕塑等共同组成宝贵的国家文化遗产。在数千年风云变幻之中,一些古建筑湮灭于历史长河,令人扼腕。1949年之后,国家力量开始投入研究和保护古代建筑。无数人的付出,为国家和民族保留下26万余处古代建筑遗产。目前,国保单位中古建筑总数已达2160处,是国保单位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别,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亘古无双圣境——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中国道教圣地,坐落于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南部,又名太和山,古时称“玄岳”“太岳”。徐霞客曾经赞叹此山“玄岳出于五岳之上”。武当山总面积312平方公里,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四周有72峰耸立、24水环流,山中危岩奇洞深藏、白云绿树交映,蔚为壮观。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元时期均有建设。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为了加强皇权,以举国之力“北建紫禁城,南修武当山”,且两者都是按照最高等级修建。其时,在武当山敕建宫观殿堂,兴建了以金顶为核心的大批道教宫、观、祠、庙,确定了武当山的建筑群格局,形成9宫、9观、36 庵堂、72岩庙的古建筑群体系。武当山现存古建筑66处,集中体现了我国元、明、清三代的建筑和艺术成就,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当山山势高低错落,要于其中大兴土木无疑非常困难。而在大修武当之时,朱棣又定下“其山本身分毫不修动”的原则,让工程更是难上加难。能工巧匠们依据地势的特点,规划建筑了轴线式布局和自由式组合的建筑群,让建筑跟随山体走势,仿佛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其中蕴含的智慧巧思令人惊叹。

武当山建筑群采用了中国古建筑传统的建造手法,在布局方式、屋顶样式、装饰形式等方面都有近乎严苛的要求,其非凡的艺术效果完美体现了皇家建筑的风范。无怪乎世界建筑师学会副主席杨廷保在游览了武当山之后,称赞武当山古建筑是“人世上的天堂,驾于五岳之上”。



浸润乡愁的民居艺术——湘西吊脚楼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潘谷西在《中国建筑史》中这样写道:“住宅是指用于居住功能的建筑,民居则包含住宅及由此而延伸的居住环境。” 一方风土造就一方文化,风土与文化合力造就民居。在湘西这片土地上,传统民居是和山、水一样的存在。

湘西位于武陵山区的雪峰山西侧,沅水流经全域。区内沟壑纵横、河流湍急、山高坡陡、地势不平,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利用现成的大树作为支撑,其上架设竹、木搭成悬空平面,再立木柱、横梁,盖上树皮茅草或竹条板作为顶篷,将居所架空离开地面,建造出一座座“空中住房”。

吊脚楼的建筑工艺非常讲究,通常采用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钉子或铁器,全靠木料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支撑。建造过程中,工匠们需根据木料的自然纹理和特性,巧妙地设计结构和布局,以实现建筑的稳定性和美观性。这种精湛的建筑工艺和独特的构造方式,使得吊脚楼成为一种集实用性、艺术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建筑形式。

这种悬离地面的建筑既可以防潮,又可以躲避野兽袭击,展示了湘西人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来威胁的高超智慧。同时,吊脚楼外观古朴典雅,高低错落有致,与周围的山水环境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吊脚楼在湘西地区的社会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所和精神寄托,也是家庭、社区和地域认同的重要标志。在湘西地区,许多家庭和村落都以吊脚楼为居住和生活的主要建筑形式,这种传统得以保持和传承,不仅是因为其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和社会条件,更是因为它承载着当地居民的情感和记忆。如今,吊脚楼已经成为湘西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中国园林艺术代表——苏州网师园


苏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们流连忘返的胜地。在这座城市里,园林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每一座园林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诉说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其中,网师园以其小巧精雅而著称,成为了苏州园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由当时的苏州知州王郢创建。最初园名“郢园”,后因王郢字“网师”而更名为“网师园”,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苏州四大名园中最古老的一座。2005年,网师园与苏州另外三大名园沧浪园、留园、拙政园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近900年来,网师园历经多次扩建和改造。现在的网师园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分东西两个部分。园内景点众多,既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又融入了一些近代园林元素,古朴和典雅的园林艺术风格成为网师园的一大亮点。

网师园中有近百座亭台楼阁,如望江亭、听雨轩、静心斋等,供人随时休憩雅聚。这些建筑造型独特,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充分融合运用了雕刻、砖雕、木雕等技艺,别具匠心。此外,网师园的另一大特色是收藏了大量文人墨宝,历代书画名家在此创作、题咏的作品随处可见。沿着护玉堤,可以欣赏王羲之、苏轼、文徵明、徐渭等数百位古今名家的书法墨迹。这些流传千古的艺术瑰宝,使网师园成为一个艺术的殿堂。

网师园高度凝聚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智慧,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并以其独特的景观布局、丰富的建筑艺术、珍贵的文化收藏,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艺术造诣最高的园林之一。


长安精神的“守望者”——西安大雁塔


西安,古称“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西安有太多中华文化源流所在。千年古都的辉煌曾在这里集中闪耀,众多顶流文人墨客亦驻足于此,写就诗词歌赋赞颂美丽繁华。

在这里,有一座曾让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盛赞“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的宝塔——大雁塔,作为长安精神的“见证者”之一,至今仍屹立于西安市南郊熠熠生辉。

大雁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初建时为5层,武则天时期改建为7层,安史之乱平息后,唐代宗将其改建为10层,后经战火损坏只剩7层,明代时又在外表加砌面砖保护至今。如今的大雁塔由塔基、塔体、塔刹组成,通高为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向长48.7米,东西向长45.7米;塔体呈方锥形,底边长25.5米;塔刹高4.87米。为了让塔身更加坚固稳定,大雁塔将中国传统木建筑的结构融入其中,创造了独特的仿木砖结构。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唐代木建筑中的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结构而建。塔内有数十根木柱与横梁搭配构成筒状结构,木柱的数量自下而上递减,更增加了大雁塔的稳固性。塔身周边修建了螺旋上升的直角木梯,攀登而上可以抵达大雁塔的每一层。

大雁塔建好后,其恢宏气势吸引了无数人登临,饱览长安的美景。历史上,大雁塔还曾是唐代新中进士的题名之地,诞生了“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题名”。许多诗人在这里叹咏大雁塔“高标跨苍穹”的气魄、“塔势如涌出”的宏伟、“万古青濛濛”的景色。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大雁塔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艺术吸引了无数学者。2014年,大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其中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932-4-2.jpg

武当山古建筑群(局部)


4932-4-3.jpg

西安大雁塔


4932-4-4.jpg

湘西吊角楼


4932-4-1.jpg

苏州网师园


(整理:万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