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与古城共久长
□石远定
这几个月几乎天天下雨,这天,天空突然放晴,急忙背上相机去岑巩老城摄影。
此行,一是用相机记录老城,二是爬凤凰山去安葬田景贤的“龙岗之南”看一看。
老城,岑巩县老县城,历称清江城、思州城、都坪寨,今称思旸。曾是思州宣慰司(安抚司)、思州府以及思县、岑巩县行政中心,为宣慰司(安抚司)约136年,为府500年,为县103年,2001年迁新兴。
田景贤(1236 -1297),又作田师贤,字德孚,隋朝黔中刺史田宗显二十一世孙。16岁父逝,袭职任思州宣抚司,兼南平军沿边各洞宣抚使。宋宝佑五年(1257),修筑镇远石屏山,并于沿河隘头上衙(今沿河县客田乡一带)设立巡检司防范元兵。德佑年间(1275 -1276),京都临安守卫空虚,与播州知州杨邦宪奉诏勤王,至真州(今江苏征仪县)遇元兵,协助真州知州苗再成、守将赵孟锦战元兵,首战告捷。德佑二年(1276)四月,加任团练使,率兵入守临安。九月,擢升为福州观察使,仍镇守京都。十二月,丞相陈宜中派人和元军议降,率师还乡。元至元十四年(1277)归附元朝,授军民安抚使,进爵荣禄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元兵进驻镇远后,至元十五年(1278)上书忽必烈,要求元兵不得骚扰百姓,忽必烈应。归附不久,将行政中心由今德江县龙泉坪小谷庄迁到清江城。
田景贤是思州田氏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先以龙泉坪为中心,后以清江为中心,抓住宋元王朝更替的机会拓展疆域,辖1府、14州、1县、52长官司,大小68个领地。
大德元年(1297),田景贤病逝,享年62岁,安葬于岑巩县龙岗之南。
我沿河一路走、一路拍、一路想。思州城的城市布局很有意思,龙江河(古称清江、思州河、洒溪)从东北一路流来,与西北的新安河(古称架溪)在此汇合,将山陵分割成一个十分规整的太极图,思州城就建在阴阳鱼之上,倚山而卫,依水而行,城郊和周边纵深,自宋至清,先后设置有堡、长官司、汛、塘,负责警戒、治安、通讯、运输,以及维护交通通畅,符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所强调的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又强调了城市与自然结合的观念。
站在南岳山山脚寻思,田景贤不是等闲人物,迁治清江应是深思熟虑。从地势上说,这里不是百二山河,但从纵深看,氵舞 阳河和龙鳌河将山陵切割成悬崖峭壁,在岑巩龙鳌隘门、镇远石屏山等处形成天然关隘,加上宋宝祐五年(1257)在平溪、清浪构筑的防卫工事,田氏倚天堑和隘口而卫,以岑巩为中心,炼盐自给,造田自供,开疆辟土,壮大祖业。至于“龙岗之南”,“龙岗”不一定是地名,可能是风水范畴的卧龙山岗;“之南”不一定是我们所说的地理方向,可能是日光向背的“山之南水之北”,也可能是南尊北卑,田景贤最后休憩在一个与其身份相符的地方。
太阳越来越大,我躲在高架桥下,透过桥墩缝隙看城楼,角楼很高,但再高高不过凤凰山,仿佛一个饰品镶嵌在山的景秀里。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陈友谅、明玉珍纷纷起兵称王,思州面临抉择。当时,田景贤重孙、二十四世田仁厚任思州军民安抚使,经过综合考量,决定纳款于朱元璋,被朱元璋委任为思州军民宣慰使。田景贤孙子、二十三世田茂安不服田仁厚统辖,将镇远、思南割献给明玉珍,被明玉珍委任为思南道宣慰使,设都元帅府,司治镇远,还授田茂安的儿子田仁政为龙泉坪宣慰使、田仁智为镇远军民同知、田仁美为统兵元帅。田仁厚愤恨不已,兴兵攻打龙泉坪。后田仁政、田仁美战死,田茂安抱病而亡,家族间的团结遭到严重破坏。朱元璋平定陈友谅后,田仁智归顺朱元璋,任国南道宣慰使,司治龙泉坪,后迁镇远,再迁思南水特江。由此,思州一分为二,即思州、思南二宣慰司,争执不断,为田氏的没落埋下祸根。
明永乐九年(1411),二十六世田琛(长房)与二十七世思南田宗鼎(三房),为争夺铜仁万山朱砂矿井发生战争。明成祖朱棣有心收拾西南,见二田内讧,有机可趁,便命镇远侯顾成兴兵5万讨伐,永乐十年(1412)先后将二田革职、诛杀,谕告户部尚书夏原吉在上层实施改土归流:“琛、宗鼎分治思州、思南,皆为民害。琛不道,已正其辜。宗鼎灭伦,罪不可宥。其思州、思南三十九长官地,可更郡县,设贵州布政使司总辖之。”“思州、思南苦田氏久矣,不可令遗孽复踵为乱,其易为府治,改思州宣慰司为思州府,思南宣慰司为思南府,易置诸官僚。”
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初二,废除思州宣慰司、思南宣慰司,以思州之地置思州、黎平、新化、石阡四府,以思南之地置思南、镇远、铜仁、乌罗四府,委任崔彦俊为思州府知府,设贵州布政司总辖,贵州由此建省。
崔彦俊,生卒不详,江西新建县人(今南昌新建区),明永乐十年(1412)壬辰科殿试三甲进士。永乐十一年(1413),吏部挑选人员就任思州知府,许多人嫌思州地僻民贫,宁愿去江南当一个小县令,或在京城当一名闲官,也不愿来思州,只有崔彦俊报名。他报名后即刻赴任,一干就是18年。
韦小宝当官是靠见风使舵拍马屁得来的,崔彦俊凭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本事。到任后,他立即按照自己的抱负施行善政:安抚流亡民众,制定人员编制、公粮额度,同年将宣慰司改建为府署、创办府学,为中央王朝政策落地西南奠基,为思州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其中府学的创办不仅搭建了传播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平台,还点燃了思州教育的火种,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崔彦俊深知,民众具有国家认同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民众对国家的认同不能依靠小恩小惠,要通过教育手段烙印进骨子里。但是,在封建社会,一些人反对给少数民族户籍,反对其子弟进入府学、书院读书,而且,府学只能招收四十名学生,怎么办?崔彦俊打擦边球,招收在卫所担负屯垦戍边任务、有户籍的民众子弟和新土司子弟就读,这些卫民子弟和土司子弟在府学学习,思想和观念得以转变,见识和社会认知有了新的提高,毕业后,有的从事军政管理,有的在流官区和土司区开办书院、私塾,直接和间接传播国家理念,推动社会发展,少数民族民众逐渐有了国家意识,逐步融入大中华。
当然,崔彦俊的功劳不止这些,除了上面说的安抚流亡民众,制定人员编制和公粮额度、改司署为府署、创办府学外,他还采辑山川风物编撰地方志,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凡此,被思州人民画像挂在名宦祠敬奉。
滔滔龙江水,巍巍峨山峰,2000多年的风云变幻,思州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由合到分,无数风云人物匆匆走过,思州城也历遭兵燹,唯有阴阳鱼经受住日晒雨淋和山洪侵袭,一如既往静卧在蓝天白云下,见证制度完善,迎来人民政权。
望着龙江河与新安河汇流后朝氵舞 阳河流去,朝长江流去,朝大海流去,望着崔彦俊永乐十三年(1415)创建的古城,我不由掏出手机,在朋友圈写道:
谁与古城共久长?
复建的岑巩思州古城一角 胡国鑫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