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阳明以“燕居服”形象留之后世
——评《贵州文库》之《阳明先生像册》
□谢亚鹏
近些年来,国学是一个高频词,社会各个阶层都捧起书本,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各类传播媒介也纷纷推出不同载体、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国学知识。这其中,王阳明和他的心学,是被反复谈论的内容之一。
说起王阳明,我们都在说些什么呢?
在《贵州文库》第二批图书付印之前,笔者又一次对收录其中的《阳明先生像册》一书进行阅看。这是一册很耐看、很好看的线装影印精品书,目前已由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们平时说起王阳明时,谈论最多的话题是王阳明的立功、立德、立言,深入下去的是心学、是知行合一。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王阳明本人更关注的是讲学和教化,更关注的是立德立言,至于立功和官员的形象则很少关注。
这可以从王阳明对他自己的画像中看出端倪。现在我们看到的王阳明的画像,最多的是阳明燕居像。什么是燕居?燕者,闲也,燕居即闲居。传世的王阳明画像不少,阳明生前即有,阳明身后直至清代更多。画像有朝服、爵服、戎装、学者服、布衣、野服等诸服饰,前三类可归为官服像,后三类可归为燕居像。
《阳明先生像册》首置王阳明燕居讲学侧面坐像,对这幅画像,王阳明十分喜欢。据明末朱谋垔《画史会要》记载,阳明只认可南康学生蔡世新所作燕居侧坐像。因为阳明“骨法棱峭”,画者多正面描绘,颧鼻间最难肖似,而蔡世新画侧像,立得其真,阳明大喜,召入幕府。燕居讲学像因得像主认可,所以在当时流传甚广。王阳明除了喜欢蔡世新所画“立得其真”之外,最主要的还是阳明先生想以什么样的形象传至后世的问题。
从徐阶《阳明先生画像记》“燕居像二,朝衣冠像一”之语推断,当时流传的阳明画像以燕居讲学像为主,以后直到清代都如此。《贵州文库》副总纂王尧礼老师认为,这些似乎都可以说明,在时人和后人的心目中,王阳明主要是一个学者;在世人眼目里的“三不朽”中,立功远不如立德、立言重要;阳明本人之所以认可蔡世新的画,更多的考虑是,他不愿意留下一个官员的形象给世人。
这幅广为流传的《阳明先生画像》为无名氏所绘,题赞作者共有三十多位,前十三人是阳明弟子、侄子、同乡后辈、江南官员,后二十一人是宦游贵州的官员与贵州人,既有袁枚、郑珍、莫友芝、莫庭芝等耳熟能详的大家,又有翁同书等官方要员,这些题赞的主题都是称颂阳明文治武功和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方面的。
放在大历史的视野中来观照,王阳明给后人留下最深刻的形象就是先生的形象,传道讲学的形象。比如,史学家、文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清代著名学者王士慎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清末著名政治家曾国藩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毛泽东更是十分强调阳明心学,青年时期就认真阅读了包括《传习录》在内的《王阳明全集》,并身体力行的倡导“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不行则为空言”。
王阳明“成道于贵州”,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也由此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从而成为影响后世的一代圣贤。在这个过程中,阳明先生在龙阳书院、文明书院(贵阳书院)等地不拘形式的进行传道讲学活动。阳明心学在贵州的广为传播,成就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文人,并形成了贵州第一个地域性学派——黔中王门。随后,贵州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文教高峰,后来的正学书院、阳明书院、南阜书院、学古书院都继承了王阳明所开启的传统,对贵州的教育与思想有着深远影响。由此可见,王阳明留给贵州人最深刻的形象,也是《阳明先生像册》中“燕居服”形象,是孜孜不倦传道讲学教化的圣人形象。
先生的形象刻画在书本里,更深深地印刻在了贵州人的心目中。王阳明有恩于贵州,贵州人对他也怀着深厚的崇敬之情,在世时为他刻书,逝世后为他建祠,崇奉数百年不替。
《阳明先生像册》在原有的基础上,以线装影印本形式收录到《贵州文库》这一贵州省重大出版工程之中,亦是对王阳明教化一方、启智贵州教育的纪念和传承。
《阳明先生像册》
贵州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 编
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