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4期 本期3469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30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言献策


——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采撷


□本报记者 王  吟


2022年以来,我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

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委员们履职尽责,围绕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幼儿园加强体育教学等方面,以高质量提案贡献政协智慧。


提案人:黄锦良委员


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核 心 提 示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大力推进教育卫生整体水平“双提升”,着力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预期寿命;要以就业培训为重点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实施“技能贵州”行动。目前,职业教育已成为贵州教育的特色,“技能贵州”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亮点。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黄锦良委员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提案》。

对 策 建 议

为“一带一路”项目培训人才。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的十年间,中国院校与亚非欧三大洲的20多个共建国家院校合作,建设了一批鲁班工坊。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在国外开花结果的独特品牌,其经验值得推广借鉴。建议贵州利用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和丰富经验,在省内以产教结合方式,为“一带一路”项目培训所需人才。在“技能贵州”行动中,省教育厅确定了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多个国际交流合作示范院校,建议大力协助这些示范校拓展对外联系交往,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有关国家,以及有相关项目的国内企业,根据实际需求,在这些示范校开展相关培训,或开设相关职业教育课程。

培养国际认可技工人才。目前,粤港澳三地建设如火如荼,目标是要建成国际一流的大湾区。贵州职业教育也应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支持贵州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技术装备,提高职业教育标准。以香港的职业教育为例,虽然已经基本取消了制造业相关学科设置,但是职业技能培训却有着深厚的基础,长期与国际接轨的优势一直保持下来,且不断发扬光大。香港职业训练局是亚太地区卓越的职业专才教育机构,每年为约20万不同年龄与程度的学生提供全面的职前和在职训练,颁发国际认可的学历资格。该局开办的课程种类广博,着重传授实际技能,强调实践经验及成效。建议贵州协助示范院校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建立联系,组织相互参访,建立经常性的交流合作,争取引入相关机制与合适的课程,或采取合作办学形式,用国际认可的标准提供全面的职前和在职训练,在获得国家认可证书的同时,争取获得国际认可的学历资格和证书,以便为大湾区建设和国际间合作交流输送更多技工人才。

校企合作举办定向短期培训班。根据省教育厅不久前公布的《2022年贵州省教育事业发展概况》,贵州全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46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83所。此外,还在不断增设各类培训基地。这些都是贵州推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也为在全省实施“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等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必要条件。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看,建议充分发挥高职(专科)、中职技工学校等在校舍、场所、设备和教师方面的资源优势,给予相关院校更多自主权,鼓励它们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各类企业合作,举办定向的各类短期技能培训班、资格认证班等,为贵州省内项目、省外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技能型人才。



提案人:喻国冻委员


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核 心 提 示

儿童青少年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当前,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时代挑战和重点工作,儿童青少年的疾病谱也正面临着从传染病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再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多维度转变和共存,全面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响应中国式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喻国冻委员提交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工作的提案》。

对 策 建 议

加大对我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力度。做好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性研究是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社会上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学前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中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行为状况的客观调查、科学识别、精准辅导等工作还不够常规化、系统化、规范化,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焦虑情绪、自伤自杀倾向等的发生率底数不清,关于留守和流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遭受校园霸凌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特殊学校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特征等情况台账不明,亟需加大对相关情况和问题的调查研究力度。

加强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深刻地影响其未来的人格发展。面向全社会,深入学校、家庭、社区,做好儿童青少年时期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的科普工作,是有效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学前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中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对于教师、家长、社区居民,加强儿童青少年时期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知识的科普和常规性培训工作,有助于及时识别和准确判断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行为异常等情况,为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持续恶化等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建立健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和应急干预体系。学前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中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需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机构及心理健康专业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儿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构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或综治中心建立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室或社会工作站,稳步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社区宣传及服务工作。大力支持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与各级各类学校协作联动,培育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机构。增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普及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重点做好儿童青少年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转介工作。研究制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紧急突发事件等应急情形下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干预工作制度、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并加强演练。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的心理健康防治作用。加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为基础的心理健康理论技术研究,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健康理论和临床服务技术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理论及技术融合发展,为公众提供符合我国国情、文化特点和价值观的心理健康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的作用,推动和促进中医心理学发展,大力推广应用效果明确的心理健康干预技术和方法。



提案人:李旭东委员


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核 心 提 示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描绘了蓝图,为迈向教育发展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而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短板,教师队伍建设更是弱项。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制约了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李旭东委员提交了《关于关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提案》。

对 策 建 议

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相关工作生活待遇。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直接关系到乡村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要让乡村教师能够安心扎根于农村,就要关注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标准,在编制和职称评定上予以一定的倾斜,尤其向青年教师倾斜,促进缓和教师结构老化,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注重提升乡村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与城市学校教师交流与互动,为教师参与高层次教研活动提供机会;创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职业培训,结合民族地区的独特环境,指导教师开发和优化乡土课程资源,挖掘地方特色,开设民族手工课、民族舞蹈等课程,以弥补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同质化的缺陷。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开展线上培训和教师共同体学习,并对教师培训进行定期跟踪指导,切实提高乡村教师专业素养,增强自信心。

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引导乡村教师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展现自身价值,提高教师地位。落实教师荣誉制度,对先进人物进行表彰和宣传。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制定优惠政策,在公交、就医、景区参观等方面开设绿色通道,减免相应费用,让其暖心,安心扑在乡村教育事业上。



提案人:徐竹松委员


积极推动体育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


核 心 提 示

幼儿体育教育是一种以体育活动为手段,以增强幼儿身体素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方式。随着我国人口战略的转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幼儿教育理念的提升,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将推动幼儿体育迎来黄金发展期。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徐竹松委员带来了《关于幼儿园体育活动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对 策 建 议

2012年教育部出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建议在现有指南的基础上,增加更多操作细节和标准,使得教师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相关机构应加大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科学研究,探究其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促进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

在教育资金中加大对幼儿园体育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城市、社区相关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工程项目中预留幼儿体育的空间,从设计理念、打造手法等多个方面提升幼儿体育环境的质量。

加强幼儿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在幼儿体育教师的培养机制上,采取师范学校与体育院校联合培养模式。作为补充,幼儿园可与体育培训机构、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合作开展教学。对于偏远地区的学校或社区,可以采取志愿者教学模式,由体育志愿者联盟到当地开展志愿教学活动。

在做好政策引导和完善指南标准的基础上,要注重幼儿体育活动的趣味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跨园活动交流等,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做好运动效果评估,定期对幼儿进行体质检测,关注幼儿的运动能力发展和身体健康状况。对于能力发展不均衡、肥胖等问题,迅速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此外,积极鼓励家长参与,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有效提高幼儿参加运动的积极性。



4856-4-1.jpg

  近年来,贵州职业教育以全新姿态汇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发展洪流,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办特色大职教的发展方向,推动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走向“大有作为”。图为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