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习书法好养心
□刘延学
书法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学问,是一脉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书法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独有的一门艺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书法可以理解为汉字的书写方法和规则或进行书写活动时遵循的法则,也可以理解为按照书写方法规则写出来的字迹。学习书法有至少以下几点益处:
提升思维能力。练习书法需要观察、分析不同笔画、不同风格、不同书体的形状特点、书写方法、形式效果等。长此以往,书写者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必定得到发展。正如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的,“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养成这样的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由此可见,练习书法能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品质。
培养创新精神。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书法艺术向来都有接纳各种美的雅量,取长补短,推崇创新,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有位画家曾经说过:“对待传统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是去学别人的长处,能够站在巨人的肩上,待到打出来时将是一个全新的自我。一切的创新都始于模仿。所以,书法中的临摹只是学习和继承的手段,这种继承与借鉴就是为了创新。通过临摹,我们在大脑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材料,为今后的创作做量的铺垫。而每一次创作都将可能成为由量到质的飞跃,成为个性化的创新。
抒发真挚情感。书法这种艺术形式具备抒情性,可以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孙过庭说:“(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以,书法作品展现的各种风格,其实就是书法家的情感所致,即使是同一位书法家,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展现出来的书法作品和风格也是有区别的。
培养审美情趣。神韵是书法作品所蕴含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境界,是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在。墨香代表着墨汁的香气和墨迹的质感,书法界也常常用墨香来指代书法的艺术魅力。品味墨香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感受,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人们对书法作品进行认识、评析、鉴赏,就是在提升捕捉美、感受美的能力,即使是少有书法天赋活艺术细胞的人,相信通过后天努力也可以慢慢体会艺术之美,慢慢陶醉其中。
锤炼宁静心境。为人处事,工作生活,都需要修炼一种超然清静的心境,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于宁静中明晰一切,于宁静中陶冶情操,养好德行。宋代晁迥《昭德新编》有讲:“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联系书法可以平复情绪、锤炼平和淡泊宁静的心境,而人心极其平静的时候,就能拥有智慧。心静不是毫无目标,不是碌碌无为,而是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从而在这件事上获得智慧、取得成就。
书法亦可养生。不少医学家认为,书法与气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练习书法也能促进身心健康,起到使人精力充沛、益寿延年的作用。翻开中国书法史,可以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著名书法家中高龄长寿者甚多。例如,欧阳询享年85岁,柳公权高寿至88岁,明代文徵明90岁,黄宗羲86岁,近代吴昌硕83岁,齐自石94岁,郭沫若90岁,张大千84岁,黄宾虹93岁,沈尹默88岁,林散之87岁,孙墨佛年逾百岁。由此可见,书法与养生有很大的渊源,详剖其由,深达其源,通观概论之,即书法内涵“精、气、神”,外敛“欲、浮、邪。“这与《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很契合的。
总之,书法学习是无止境的,如果你将身心和感情倾注其中,多看、多想、多练,不断超越自我,必定能有所收获,必然能养身养心!
有事好商量 刘延学 书
(作者系黔南州政协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