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下武威郡 古今交汇愈“威武”
□本报记者 李昊霖
凉州,是甘肃省武威市的古称。这里是河西走廊的起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被誉为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之首,享有“天下要冲,国家藩卫”和“五凉京华,河西都会”的美称。然而,随着唐朝的逐渐没落,凉州也逐渐失去了其重要地位,大漠的狂风和黄沙也开始肆虐凉州。凉州人民始终直面困境、坚守家园,用勤劳和智慧与自然抗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凉州重现出勃勃生机。1969年,轰动海内外的世界级珍宝——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在凉州出土,似乎昭示着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承接了太多辉煌和荣耀的城市,将在新时代下抓住新机遇,再次腾飞。
10月18日至20日,中国报业发展大会暨中国报业协会六届二次理事会在武威举办,同期开展“天马行空 自在武威”全国党报(新媒体)武威行活动。记者有幸与其他来自全国各地160余家主流媒体的同行一起,实地见证了凉州词中“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古凉州”,成为如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保护积极推进、文旅融合璀璨绽放的“新武威”。
历史上的五凉京华
“五凉京华,河西都会”,凉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繁华不言而喻。《新五代史》记载,“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其地”。盛唐时期,凉州成为西北仅次于长安城的国际大都市,不仅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唐代士人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舞台。
事实上,早在西晋时期,凉州就是人间乐土。“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中外避难来者,日月相继”。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建都于此,故有“ 五凉京华”的美誉。安定的环境庇佑了秦汉魏晋的士族文脉,让凉州成为了中原难以企及的一方“儒学乐土”。经过郭荷、郭瑀等儒学大家沃润的凉州儒家文化,又反哺中原,成为隋唐的文化母本。
“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重要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造就了凉州奇特的文化色彩。唐代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以“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记载了丝绸之路的客商络绎不绝的景象。世界各民族之间静默的隔阂,也因缕缕不绝的驼铃声而打破。凉州因为它的包容、开放,容纳了不同民族特色的物质、精神文明汇聚于此,在互通有无之间,繁荣了东西方社会、经济文化。
到了盛唐,这片原本容纳着古羌、乌孙、西戎、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土地上,也从容地走着衣冠楚楚的中原士族,三弦和胡琴的唱曲与洋洋盈耳的诵读声在这片乐土之上交相辉映,位列全国第三大孔庙之一的武威文庙,更是居“陇右学宫之冠”。王维、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翰、李益、张籍、元稹、白居易等著名文人都留下了无数关于凉州的名词诗篇,每一首凉州词,都是武威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写照和文化记载。
诗词中的丝路明珠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代诗人王之涣一首《凉州词》,描绘出了广漠壮阔、雄浑苍茫的北凉。远眺之下,凉州城屹立在祁连山脉下,面对着滚滚黄沙,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这座丝路之上的要塞城市,自古以来都是西域的一颗明珠。
凉州是一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最为典型的是凉州美酒。魏文帝曹丕曾写《凉州葡萄诏》一文,盛赞凉州葡萄“味长汁多,是解酒佳品,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到唐代时,凉州葡萄酒更是宫廷贡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从王翰这首《凉州词》中可见,凉州葡萄酒在当时已成为战事前后激励士气、犒劳将士的必备之物。清朝学者张澍《凉州葡萄酒》云:“凉州美酒说葡萄,过客倾囊质宝刀。”可见凉州葡萄酒在历经数个时代后依然光芒璀璨。
“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元稹《西凉伎》勾画出当时凉州街头、酒楼之上的一幅轻歌曼舞的升平气象。西域音乐、歌舞进入玉门关后,在凉州地区长期流传并吸收了部分汉族文化而定型成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类——西凉伎。如今各地流行的狮子舞,即脱胎于西凉伎。值得一提的是《霓裳羽衣曲(舞)》,它是凉州乐舞的代表,在开元年间由凉州节度使杨进述进献给朝廷,经过著名乐师李龟年等的修改润色,于天宝十三年(754)改名为《霓裳羽衣曲》,并以杨玉环为主编排舞蹈,成为唐代乐舞艺术成就的巅峰之作。
发展中的天马故里
古之流,今之源。当我们站在诗人曾经站过的地方,回望那一段盛世年华,聆听来自历史的声音,触摸凉州文化的精髓,感受到的不仅是这些传诵千年的诗词中那些娓娓道来的凉州风华,更感受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如今的武威继承着辉煌的历史,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武功军威”。
1969年,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在武威市雷台一号汉墓出土。这匹骏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这座青铜器不仅是璀璨中华文明的象征,其自由无拘、飞奔疾驰的形象更是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拼搏精神。因此,1983年,“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而承袭凉州贡酒的美名,武威把以葡萄酒为主的酒和饮料产业作为拉动区域发展的重点产业来着力培育,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利、地方增税的特色优势支柱产业。2014年5月,“武威酿酒葡萄”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武威葡萄种植酿酒产业名片更加靓丽。武威人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把种植的优质酒葡萄酿制成芬芳的葡萄酒,耕耘着甜蜜也收获着甜蜜。
古时戍边疆,今日卫绿洲。现在的武威也是中国对抗荒漠最重要的生态前线。
武威北临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全国生态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同时也是全国最为典型的内陆河资源型缺水地区、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在武威有这么一句话:“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治沙“三代人”“六老汉”,是武威人治沙的一面旗帜。八步沙地如其名,出门八步便是沙,是一处曾经饱受风沙肆虐之地。20世纪80年代之前,八步沙已经发展成7.5万亩的沙漠,成为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历经42年,“六老汉”三代人在沙土上垒起了一块块草方格,铸起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城墙”,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5%以上,全县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
当秋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映照在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内一片片光伏板上时,“蓝海”波光粼粼,在沙漠里熠熠生辉,蔚为壮观。光伏板下是种植的沙米、沙蒿等植被,场区外围栽种梭梭、花棒等低矮灌木。从治沙到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治沙模式不仅实现了沙漠土地的治理改良,也带动周边群众靠治沙产业脱贫致富。
在武威东北部有一处“凸起”——相间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的民勤县,此处可看作是沙漠与人类交锋的桥头堡。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逐渐增强,武威提出了“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理念,于1958年在此建设了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沙海明珠”红崖山水库。
生态嬗变,发展更新。今天,“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历史盛景在武威以新的形式得到继续演绎。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造就了天生丽质的武威;五凉文化、天马文化、凉州儒学等文明瑰宝,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底蕴;八步沙林场、光伏治沙示范园区、红崖山水库等治沙防沙项目等,构建起了一条绿色“长城”,武威人用自己的行动,将漫天黄沙留在了诗词中,把生机与朝气带到了21世纪。
民勤县红崖山水库
凉州区天马文化博物馆“马踏飞燕”雕塑
治沙楷模——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治沙成效
武威新貌
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