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4期 本期3392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9-13

中央红军抢渡宋家渡


□文/图  罗登宜


宋家渡,地处南明河下游贵阳市乌当区百宜镇拐九村关翁村民组与农场村民组前面。上游不远处就是下坝镇喇平村境内的河尾巴渡口,南岸是龙里县的洗马河,北岸则是百宜镇拐九村和下坝镇喇平村、岩山村,还有与拐九村相邻的开阳县龙岗镇坝子乡洛坝田、光称村民组。民国《开阳县志稿·关梁》载:“宋家渡,在坝子新场西南,南明河下游也,贵阳、龙里、开阳三县交界处。”因此,拐九村的村民们常开玩笑说,他们一天即可到达一市两县。宋家渡,分布居住着关翁、农场、新田、大塘沟等几个自然村寨。

翻开陈虎的《长征日记》:(1935年)4月3日  星期三  农历三月初一  根据中革军委主席朱德昨晚(4月2日晚)的电令:“我野战军任务仍然是迅速通过息烽、扎佐马路线,以脱离敌人而向东南机动。”当时,中央红军分为左、右两个纵队兼程向东南方向进军。彭德怀、杨尚昆的红三军团作为右路纵队从宋家渡、苦竹塘渡河,进至贵阳地区。”

4月7日  星期日  农历三月初五  晚二十一时半,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同时致电一、三、五军团长。朱德在这封电报中分析敌情说:“估计敌人吴(奇伟)纵队、李抱冰师及在贵定的滇军将会攻羊场(今开阳县龙岗镇),如其知我南移,则吴(奇伟)敌将经宋家渡向洗马河追,滇敌后续部队将开贵阳、龙里。”鉴此,朱德做出决定:“我野战军决以遭遇敌人,佯攻贵阳、龙里姿态,从贵阳、龙里中间向南急进,以便迅速占领定番(今惠水)。”

4月8日  星期一  农历三月初六  蒋介石从昆明发给滇军三纵队司令孙渡的电报中这样写道:“伪三军团在脚都(渡)河、宋家渡以南地区,伪一军团在高寨(今开阳县龙岗镇高寨村)附近地区,伪五军团在羊场(今龙岗镇)以北高山藏伏。”蒋介石还要求孙渡纵队三个旅于当日(4月8日)进至贵定、龙里、虎场、高吏目一带,而洗马河、宋家渡为目标……

中革军委电文中的“宋家渡”,即是今南明河下游乌当区百宜镇拐九村境内关翁、农场门口与龙里县洗马镇平寨村接壤的宋家渡;“苦竹塘”,即今龙里县醒狮镇谷新村与乌当区下坝镇岩山村、喇平村接壤的河尾巴渡口。为什么宋家渡、苦竹塘(即河尾巴)这样两个名不见经传的渡口,会被写入红军的《长征日记》里?并写入了国、共两党军队最高统帅的电文之中?

据《红军过乌当纪实》载:1935年4月5日(农历三月初三日),由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红军主力红三军团右翼十团、十二团、后卫十三团长征途经今乌当区百宜镇境内,与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纵队梁华盛师的547团、552团、549团遭遇。为掩护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抢渡南明河下游的宋家渡,进入龙里县境内,甩掉敌军的围追堵截,实现战略转移,红军采取“边走边卫”的战术,与敌军展开了长达约6个小时的浴血奋战。国民党中央军动用四架军用飞机狂轰滥炸,国、共双方参战官兵约万人,战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整个战地,轰炸声、枪炮声、喊杀声响成一片,子弹与弹片横飞。红军后卫部队采取交替掩护、边打边撤的战术,逐步撤离战场。红军主力撤离百宜战场后,夜以继日,经拐九村后寨、下寨、大塘沟、关翁、农场,从南明河下游的宋家渡搭浮桥过河,进入龙里县境内的洗马河地区。一部分红军经拐比村的拐比、团坡,由太子山进入开阳县龙岗镇的坝子乡境内。

当年中央红军是怎么抢渡宋家渡的呢?笔者曾经采访过当年目睹红军路过家乡的老人李克凤。

李克凤老人生于1926 年9 月。1935年4月5日,中央红军经过今乌当区百宜镇拐九村大塘沟、关翁,过南明下游的拐九宋家渡,进入龙里县境内的洗马河境内,她目睹了中央红军经过村子和当地百姓帮助红军从宋家渡搭浮桥过河的情景。老人说:“当时母亲早已因病去世了,父亲是个木匠,长期在外给别人家做木工挣钱补贴家用,家里就剩下比我小两岁多的弟弟和一个姑妈相依为命。家里很穷,我们家就住在从大塘沟通往关翁寨子路边的一个破旧的水碾房里。家里养了几只母鸡,还下有一些鸡蛋。红军路过我家门口时,有两位红军进家去买了几个鸡蛋给伤病员吃。红军见我们家里很穷,就给了姑妈两块大洋(银元),还送了我们家一床棉被,我和姑妈感激得流眼泪。”

李克凤回忆说,当时经过村子里的红军很多,有穿军装的,也有穿便装的,还有穿长衫的。大多数是穿草鞋步行的,也有骑马的,还有坐“滑杆”的,可能是那些受伤或生病的红军战士,不能步行,只能抬着走。有戴草帽的、戴斗笠的,有杵着拐杖艰难步行的。他们一边行军,一边向百姓喊话:“乡亲们,不要怕!不要跑!我们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还把从恶霸、地主家里收来的浮财分给穷苦百姓。红军出了大塘沟寨子门口,下去就是关翁,过了关翁再往下走,就是拐九大河边的宋家渡。河水很大,河面又宽,河边只有一艘小木船,每次只能渡几个人到对岸。红军那么多人,还有马匹和弹药、粮食等。如果就靠大河边的一只木船,那么多红军,恐怕几天几夜也渡不完。宋家渡下游不远处还有一个渡口,名叫姜家渡;上游不远处也有一个渡口,叫河尾巴渡口。大部分红军是从宋家渡过河的,少部分是从姜家渡和河尾巴过河的。

红军来到河边,看见河水很急,河面又宽,靠划船和游泳都没法过河。便回到附近的村子里找当地百姓帮助他们搭浮桥过河。当地百姓便和红军一起把自己家里的楼梯、贯斗、桌子、门板、木材都扛到大河边去,有的人家还把自己家里的楼板都拆了扛去给红军搭浮桥。在附近村寨百姓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浮桥搭好以后,不分白天黑夜地抓紧过河,进入河对面的龙里县洗马河境内。

红军过宋家渡后,当地百姓们便立即把渡口边的浮桥全部拆了,将木料和用具搬回自己家里。第二天傍晚,当国民党中央军来到宋家渡时,红军早已过河,而且河上的浮桥已被当地百姓拆掉了。这些中央军站在渡口边,朝着河对面放了一阵乱枪,就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在拐九村,除了亲见中央红军渡河的李克凤老人,还有曾经为红军带过路的张文英、卢子祥、张友效、龚玉顺、曹少华等。遗憾的是,如今,这些老人们都已经先后离世。唯一能够保存下来的,就只有他们生前留下的口述史资料了。

笔者曾经和乌当区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一起,从拐九村关翁、农场徒步到地处南明河下游的宋家渡实地考察。在宋家渡旁边还一座古老的小石拱桥,要跨过这座石拱桥后才到渡口边。这座小石拱桥,看上去已经有些历史了。据当地村民说,宋家渡在明、清和民国时期曾经是贵阳东北地区商贾通往龙里、贵定的要津,宋家渡的南、北两岸有一条古老的盐道,这座古老的石拱桥,就在这古老的盐道上。宋家渡周围的生态环境很好,随着南明河的治理,这一带的河水也变清了。2021年,乌当区委、区政府投入资金,将宋家渡打造成了百宜镇境内的一个红色文化旅游景点。


4779-3-1.jpg

地处南明河下游的拐九宋家渡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