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在黎平的补给
□文/图 张永文
地处黔、湘、桂三省(区)交界的黎平县,由于区位独特,林茂粮丰,物产殷充,自古以来就是军事和通商重镇,明清时期朝廷在这里建卫设府置县。1934年12月中旬,中央红军于长征途中在这里得到了充足的补给,逐渐恢复了元气,按黎平会议决议挥戈指向黔北,取得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胜利。
一
黎平县是中央红军入黔攻占的第一座县城,也是自离开苏区以来第一次吃上了饱饭的地方。红军到来以后,在县城打富济贫,开仓放粮,加深了红军与老百姓的感情。老百姓爱戴和拥护红军,民众像过节一样,自发杀猪宰牛款待红军。多少年后,许多老红军对此还念念不忘。时任红三军团四师41团政委的王平和10团3营营长的张震解放后时常要求子女们抽时间到黎平革命老区看一看。据开国上将王平的儿子范晓光说,父亲生前经常念叨贵州黎平,说当时他们团的几千斤大米都是当地的老百姓连夜用石臼舂出来的。
中央红军攻占黎平前,驻守的黔军强迫老百姓把县城当时仅有的几座水碾给破坏了,想让红军吃不成饭。红军进入黎平县城后,打开国民政府及地主、土豪劣绅的仓库,把粮食分给贫苦百姓和红军部队,但加工大米成了问题。于是红军发动群众把各家各户的碓窝、磨子等都利用起来加工大米,把妇女们集中起来自带筛子、簸箕参加劳动。同时还动员红军指战员就地取材,用瓦块、石片、砖头、木板搓谷子加工米。周恩来在黎平开会要求:“没有东西磨稻谷,就动员大家用石头、瓦片搓!就是用手搓,也要把米脱出来!”在周恩来的号召和影响下,整个部队都在搓米,有瓦片对瓦片搓的;有石头对石头搓的;有的干脆就用手搓,手上搓出了血泡,但仍然努力地搓。
中央红军在黎平得到了充足的粮食补给,为红军指战员转兵入黔、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
二
黎平因明清时期建卫设府置县,开埠通商较早,商品丰富经济繁荣,城内先后建有两湖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等外来商人聚会场所。中央红军进入县城时,城里有大小商铺百余家,红军总司令部驻地、黎平会议会址就设在城里较大的商铺——胡荣顺商号,铺面墙上写有“锅鼎瓷器”“绸缎布疋”“苏洋广货”“京果杂货”“各种名酒”等广告词。但大多数商铺都关了门,不敢经商做生意。红军立即深入大街小巷向群众宣传共产党保护工商业的政策,说明红军买卖公平,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并请城里唱戏的工友周花脸敲锣上街传告,叫各行各业安心开张,照常营业,自由买卖。商人们了解后,纷纷开门营业,供应货物给红军。
补鞋匠蒋发卯是在黎平开店铺多年的湖南籍小手工艺人,成天起早贪黑开店,只能勉强度日,连老婆都娶不到。听到红军宣传后,第二天便开店做生意,红军到他店里补鞋的一拨又一拨,个个付现钱,他生活大为改善,每餐桌上都有了肉,还能有白酒喝。他高兴地说:“如果红军长期在这里,我可要娶老婆哩!”张一之的杂货店一天要卖三、四个大洋,比平常增加了四、五倍;宁慧卿的理发店过去一天收入几毫,现在可得十几个大洋;李子善的馆子、赵发祥的杂货店、王华堂的粉馆等营业额都增加了几倍……由于红军买卖公平,黎平县城的商贸当时一下子繁华起来,工商业者们都称赞红军真正关心他们的利益。
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载:“红一方面军途经黔东南黎平等府城时,将各城市所存布匹购买一空……部队中都穿上了新军装。”据开国少将谢良的《铁流后卫》载:“黎平是一座山城,像贵州的许多县城一样坐落在山坡上,四周都是谷峦,几乎没有平地。但是市面却很热闹,街道上人来人往,各式各样的店铺也很多,人们可以买到贵州的名产茅台酒,也可以买到一些地方风味的零食。那些吸烟的同志买到了烟卷,更是兴高采烈、如获至宝……所以,同志们买到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都很细心的保存起来。”
中央红军在黎平执行尊重少数民族、保护工商业者利益的政策,得到了很多急需商品的供应,尽管戎马倥偬,但由于红军指战员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精气神也得到了提振。
三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因有德国传教士传教,黎平开始引进了西医医疗技术,县城内还有萧氏的“延寿堂”、宋氏的“同济堂”、谢氏的“九如堂”等十余家中药铺,百姓看病就医基本得到解决。中央红军到达黎平时,这些中药铺的郎中看到红军是仁义之师,纷纷主动开铺为红军看病抓药,很多红军伤病员在这里得到了及时救治。
据曾任红一军团第二师4团团长的耿飚在其《回忆录》中写道:红军出发前,他正患疟疾,发高烧、打寒颤,带病参加“转移”。在连续突破国民党三道封锁线后,红4团到达了天堂圩,他请一位老郎中给战士们疗伤看病,当天晚上耿飚住到老郎中家里,问他能不能把自己的病一下子治好,说不定第二天就要上阵!老郎中听后沉吟良久,说在下倒是有一祖传秘方,不过毒性太大,列祖传下话来不许轻易使用。此药服下之后,七毒入血,恐有脱发之险,若因此连累你寻不到堂客,可是断人香火的罪过哟!耿飚笑着说道:“只要让我干革命,没有堂客也成!”第二天一早,红4团就奉命出发。老郎中不违诺言,虽来不及配药,却将他的祖传秘方抄了一份给耿飚,并交待这药方到他为止,不可再传。由于战事紧张,直到队伍到达贵州黎平时,耿飚才配齐了那副中药,一剂共三服。只用了一服,严重的恶性疟疾就基本消除。每每回想此事,耿飚感慨无限:“我们革命事业的胜利,有着多少人民群众的心血啊!”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军事顾问李德到黎平时,也发高烧患上疟疾,住在德国传教士在城里开办的福音堂,参加黎平会议时因病发中途退场,传教士注射西药给他治好疟疾。
中央红军的医院、医疗所、医疗队及卫生员在黎平还买到了很多必备的药品,使部队缺医少药的困境有所缓解。
四
中央红军转兵进入黎平,不仅打乱了蒋介石的围剿计划,还在与防守黔军发生战斗并取得胜利后,缴获了不少武器。
作为转兵进入黎平的右路先头团红一军团二师6团与左路先头团红一军团一师3团,很快开到黎平城郊的五里桥与羊角岩。这两处地势险要,驻守黎平的黔军第四旅在这里布有重兵把守。红军先头团分别采取正面强攻、侧翼抄袭的方法攻打,用迫击炮轰掉敌人的碉堡防御攻势,强攻猛打,“双枪兵”们丢盔弃甲夺路而逃。中央红军乘胜追击攻占了黎平县城,缴获了不少战利品。
据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载:“1934年12月由湖南转入贵州后,红军连战皆捷,力克黎平、黄平、镇远三府城,贵州军阀侯之担两个师被击败后,大部枪弹多被赤军缴去,赤军武器弹药因此得以补充。”
在入黔进入黎平的战斗中,中央红军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武器得到了补充,印证了毛泽东对敌情分析判断的正确的,从军事上、政治上、环境上为召开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提供了保障,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士气,使广大红军指战员看到希望,更加坚定了革命的理想和胜利信心。
五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黎平时,已行军近两个月时间,由于被敌重兵围追堵截、疲于奔命、水土不服,加上湘江血战的重创,部队出现严重减员,中革军委只得将军委两个纵队和红五、八军团进行整编合并,便于部队入黔后机动灵活行军作战,实现了黎平会议提出的军事战略目标,并在黎平期间进行了扩红参军宣传动员,补充兵员。
在红军宣传的影响下,黎平有数百名青年报名参加红军,跟随红军长征北上抗日,补充了革命力量。据曾任红军一军团一师3团总支书记、政治委员的肖锋《长征日记》载:“十二月十五日,九连在苗区扩红四个新战士。”“十二月十六日至十八日这两天,全团扩红七十名。有许多苗胞参军,他们熟悉环境,熟悉道路,使我们行军、宿营、生活都更方便了。”“十二月十七日在鳌鱼嘴,七连扩红四名,都是苗胞兄弟,吃午饭时,苗胞看到红军官兵在一起吃饭,都说还是红军好。”“十二月十九日在黔边行动,扩招了些贵州籍的战士,否则无法行军。”这里所记载的是红一军团一师3团在黎平扩红的事,苗胞是指苗、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他们给红军部队增添了新生力量。
中央红军长征初期,中国共产党这棵幼苗,在中国革命老区黎平县得到那份可贵的阳光雨露的滋润,为它茁壮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黎平会议纪念馆
红军在黎平加工谷子场景雕塑
(作者系十一、十二届黔东南州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