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天然美 湄潭亦天然
□胡启涌
来到素有“小江南”之称的贵州省湄潭县,便直奔仰慕已久的文庙。顺着一坡石阶步入大门,镌刻在两根圆柱上的一副对联赫然入目:“抗日烽火遍九州,忆青衿负笈,千里来此山明水秀地;报国壮志在四海,看红松拔地,万株尽为社会栋梁材。”这副凛然天地的楹联,记载了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7年的历史,也书写了莘莘学子们在战火中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读罢让人肃然起敬。那时,杭州的浙江大学(以下简称“浙大”)为避日军炮火,内迁到黔北的湄潭县。其中的教务处、总务处、图书馆就设在文庙内,校长竺可桢的办公室及教授苏步青一家也住在这里。王淦昌、谈家桢、梅光迪、丰子恺、费巩等名师大家们也经常出入此处共襄大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升级,战火日益迫近,浙大于1937年9月从杭州开始内迁。一路经浙西的天目山、建德,赣中的吉安、泰和,桂北的宜山。浙大师生及教职工家属艰辛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零四个月,终于于1940年初到达黔北的遵义县和湄潭县安定了下来。其中理学院、农学院、工学院、文学院、师范学院、法学院迁到湄潭县,各院校一年级学生全部迁到湄潭县的永兴镇。浙大在湄潭办学达7年之久,直至1946年6月才渐次东归,回到杭州。
当年,浙大湄潭教务处、总务处、图片馆就设在湄潭城东的文庙内。该文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整体建筑为悬山式木结构,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文庙包括崇圣寺、大成殿、钟鼓楼、东西庑、大成门、棂星门、月池、状元桥等建筑,从上至下,依次铺开。大成门前的鱼龙浮雕,檐柱上端的镂雕木狮,两边屋檐的花鸟图案,安放木柱的石磉墩,古意横生,沧桑斑驳。穿过大成门,石板铺就的方形天井,宽阔亮堂,石板早让岁月磨得光滑如镜,映照出淡淡的游人身影。台阶两边是两厢造型别致的配殿,拱卫着位于正中的大成殿。大成殿正前方是一座一米高的石砌拜台,拜台四周雕满花卉鱼虫,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拜台两边是细錾凿成的石阶,凿痕清晰,顺向一致。拾级而上就是大成殿了,大成殿正中悬挂着“万古师表”的烫金匾额,三面带廊,重檐高阁,二龙戏珠造型的屋脊横卧在房顶。青瓦如鳞,一排排瓦垄,一道道瓦沟,无声地向游人倾诉那些未曾走远的故事。
已近400年的文庙,是湄潭民众的文化教育之地。抗战时期,湄潭的山水接纳了一路流离的浙大学师生,厚重的文庙变得更加生动和丰富。浙大在湄潭7年的岁月中,师生们胸怀报国之志,在破衣裹身、粗粮果腹的艰苦条件下,潜心教学与科研,培养出了一批蜚声中外的科学家。如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等。有专家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当选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浙大西迁师生就多达54位,被誉为“东方剑桥”。
现在,湄潭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设在文庙内,一张张旧照,一件件实物,无不让人看后甚为感叹,唏嘘不已。特别是马一浮教授作词的《浙江大学校歌》,“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的铿锵歌词,读后更是让人心潮难息。每年都有浙大西迁亲历者或后人,来到湄潭文庙寻觅旧梦,写下不少回忆文章,倾诉思念,回望过去。置身院中,看着斑驳的墙瓦,顿时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擦肩而过的正是旧日时光里那些声名垂宇的学者们,他们携书带卷循光而至,又散发光芒照耀大地。浙大在湄潭7年的不凡经历,似乎都浓缩在这座巍峨轩然的文庙里,正如后来校长竺可桢饱含深情的诗句: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
浙大西迁办学旧址——湄潭文庙